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二)主要问题(三)发展态势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四)发展导向
三、优化城镇化形态格局
(一)构建中部城市群(二)打造三个城镇组团(三)推进形成两轴一环城镇发展轴带(四)发展壮大重要节点城市(五)积极发展重点城镇(六)提高跨区域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四、有序推进城镇常住人口市民化
(一)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二)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三)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四)推动“三区”人口市民化
五、强化产业就业支撑能力
(一)巩固提升传统产业(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加快发展服务业(四)完善提升特色产业园区(五)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六、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一)优化城市功能空间(二)增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三)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四)提高城镇安全发展能力
七、提升城市发展品质
(一)增强城市发展活力(二)推进新型城市建设(三)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
八、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一)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二)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三)率先推进大城市郊区城乡一体化
(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九、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一)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二)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三)健全城镇住房制度(四)完善资金保障机制(五)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十、推进措施
(一)强化规划统筹(二)完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三)探索实施试点示范(四)推动行政区划调整(五)建立监督考评体系
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重大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省委十届二次全会提出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吉林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强调城镇化是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扎实推进具有吉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振兴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意义重大。本规划依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吉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吉林特色城镇化的若干意见》等编制,规划期为2014-2020年。规划主要阐明全省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形态格局、重点任务和推进措施,是我省今后一个时期城镇化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一、规划背景
吉林省的城镇化发展经历了建国后快速发展期,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波动下降期,改革开放后的较快发展期,以及近十余年来的缓慢发展期四个阶段。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推进城镇化作为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城镇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达到1491.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4.2%;城市数量达到29个,其中城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2个、50万-100万的城市2个、20万-50万的城市8个、20万以下的城市17个,建制镇达到434个;城镇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全省113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占到全省的65.3%、50.7%和82%;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城镇公共供水和城市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93.5%和89.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72%和83%,每万人拥有小学以上教师人数、医疗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3.8%;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积极进展,以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和土地管理制度为重点,研究制定了8个方面的城镇化配套改革政策,开展了城乡统筹、管理体制创新、户籍制度改革等16个类型20个试点,启动实施了22个省级示范城镇建设,为下一步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主要问题
在城镇化进程中,我省也存在着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基础设施欠账较多,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城市病”已经显现。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能力不足。全省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实际参保率仅为69%。进城农民工在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方面,基本没有享受到市民化待遇。城镇发展方式粗放。不少地方“摊大饼”式扩张,土地利用率不高,近五年来全省城镇人口增加1.8%,而城镇建设用地却增加了25.5%,“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结构不合理。大城市不大,中小城市发育不足,缺少50万-100万人规模的城市。小城镇不强,镇区城镇人口超过3万人的镇只有63个,超过5万人的镇只有34个。产业支撑能力不强。传统支柱产业竞争优势逐渐减弱,新兴产业实力尚未形成,地域、城镇间的产业配套协作程度较低,集群发展优势不够明显。资金保障能力不足。城镇化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债务负担较重,财政和金融风险不断积累。我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吸取经验教训,有针对性地解决好这些已经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解决问题中释放城镇化的潜力和效应,推动城镇化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发展态势
我省新型城镇化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党中央、国务院将新型城镇化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强大、最持久的内生动力,围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升城镇化质量、发展城市群主体形态、增强中小城市吸引力等重点任务,将全面深化户籍、人口、财政、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加大对中西部区域的支持,国家层面培育发展哈长城市群,为我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的深入推进,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我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省城镇化发展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从内部看,农村居民不愿放弃享受国家不断加大的惠农政策和既有土地收益,面临农民转化市民意愿不强的挑战;依靠劳动力廉价供给、土地资源粗放消耗、非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压低成本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面临转变发展方式的挑战;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和服务业发展滞后使城镇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能力较弱,面临在本省城镇就业不充分的挑战;城市负债率较高,城镇化建设资金量需求巨大,传统融资模式不可持续,市场化、多元化投融资渠道没有形成,面临金融支撑不足的挑战;部分资源短缺,全省一次能源自给率仅为61.5%,35个县以上城镇严重缺水,很多城市只有1个水源地,面临资源承载不足的挑战;7个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32个独立工矿区因资源储量衰减导致相关产业衰退,面临转型发展的挑战;在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土地、户籍、社保等诸多制度约束的挑战。从外部看,全国各省区重点城市竞相发展势头强劲,吸纳要素能力不断提升,相邻的辽宁和黑龙江两省相继走出城镇化低速徘徊阶段,呈现较快的发展态势,我省2000年到2013年,全省城镇化率提高4.5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仅0.35个百分点,落后全国平均水平,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我省城镇化发展速度将呈现先低后高的态势。近几年来我省城镇化发展速度缓慢,2008年到2012年,五年期间仅增长0.49个百分点,2012年增长0.34个百分点,2013年增长0.5个百分点,已呈现进入拐点区间迹象,发展速度有加快趋势。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城镇化作为统筹“四化”发展的关键载体,有必要保持一个适度较快的增长速度,未来一段时期,预测2014-2015年间年均增长0.5个百分点左右,2016-2020年间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
二、总体要求
综合考虑国家新型城镇化要求和我省城镇化发展态势,我们必须把握积极稳妥的方针,抓住机遇,积极进取,坚持质量与速度双提升,推动全省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城镇化发展客观规律,把握国家新型城镇化政策导向,抢抓构建哈长城市群机遇,深入实施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围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安全发展,实施“强化中部、构筑支点、区域联动”空间策略,更加注重中部地区的集聚和带动作用,构建“一群三组团、两轴一环”城镇化形态格局;全面加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建设,更加注重老工业基地产业振兴,有效扩大城镇就业容量;统筹强化制度设计,更加注重城镇常住人口市民化和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推进城乡发展互促共荣;着力提高城镇品质,更加注重生态型、开放型和新型城镇建设,打造吉林特色,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城镇,着力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和“三区”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城市棚户区改造,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使全体居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
战略指引,突出重点。强化长春和吉林两个大城市的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逐步提升中小城市功能,加快构建中部城市群,壮大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腹地支撑。强化与黑龙江省重点城市基础设施互通互联和产业合作,协同共建哈长城市群。
四化同步,产业优先。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把产业发展、创新和转型作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推进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同步发展,有机融合,以产业化支撑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产业化。
生态文明,绿色低碳。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地理和生态特征,构建生态城镇化格局。强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和对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推动城镇绿色发展,促使城镇化建设与环境保护走上互促共赢之路。
文化传承,彰显特色。根据城镇自然历史和文化禀赋,依托独特风貌,融入现代元素,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充分体现老工业基地、生态强省、农业大省和沿边省份特征,形成具有吉林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履行政府职责,突出规划引领、政策制定、公共服务和环境营造。使城镇化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阻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
——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基本形成“一群三组团、两轴一环”城镇化形态格局,中部城市群集聚要素能力明显增强、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城市联动效应逐步显现,城镇组团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城市规模结构更加完善,长春和吉林两个大城市率先实现集聚升级,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哈长城市群核心增长极,50万-100万人口城市达到6个,20万-50万人口城市达到10个,10万-20万人口城市达到17个,重点小城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实现200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全面完成城市棚户区、林业棚户区、工矿棚户区和垦区危房改造任务。
——城镇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城镇产业发展满足充分就业需求,产城融合的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15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和安全稳定性明显提升。
——城市生活和谐宜人。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率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更加优良,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
——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生态环境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城乡一体化体制稳步建立。
展望2030年,预期全省城镇化率达到68%左右。长吉图战略实施效应充分显现,在东北亚区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在全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吉林中部城市群基本建成,特色鲜明、生态优良、适宜人居的城镇组团和产业关联紧密的城镇发展轴带基本形成,中小城市数量大幅增加,城镇化质量显著提升。
(四)发展导向
根据中东西区域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城市布局和经济基础,推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开放格局和先行先试效应逐步拓展,优化城镇化地区空间形态,促进城镇化地区与农业主产区、生态功能区功能互补、共生发展,引导人口分布与经济基础、资源环境相协调。
1.推进人口向中部地区集聚
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丰富的土地资源、完善的基础设施、较大的环境容量,构建以长吉大都市区为核心的中部城市群,推进中部地区成为我省人口主要集聚区域。发挥中部地区空间广阔、江河众多、林田相间的优势,打造绿色宜居、人在城中、城在林中的城镇群。推进核心城市集聚要素和转型升级,鼓励重点开发区和城市周边卫星镇按照产城融合模式集聚产业和新增城镇人口,构建大都市区。推进区域中心城市提质扩容,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强与核心城市的产业融合互动,构建产业集群。推进位于交通廊道的小城市和重点镇加快发展,构建珠链式城镇发展带。推进城市间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基础设施优化升级,提高互联互通水平和保障能力。
2.优化东部地区人口布局
遵循生态优先、集约发展、内外联动的原则,构建图们江区域城镇组团和通白城镇组团,引导人口向中心城镇集聚,严禁有损自然生态系统的城镇拓展和农业开发,保持人口规模适度,为生态建设和保护预留足够空间。发挥东部地区环抱群山、水碧天蓝、景色秀美的生态优势,打造山环水绕、错落有致、景趣相融的城镇群。支持延边州中心城市整合和提升功能,发展壮大外向型、生态型、服务型的城市产业,增强集聚人口能力。支持朝鲜族聚居城镇保持特色风貌,构建以休闲养生为主的森林城镇、民族城镇。引导通白城镇组团加强与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合作,共建经济发展走廊。探索在长白山管委会辖区开展低成本设市模式,构建长白山区域核心城市,打造国际旅游名城,促进长白山旅游国际化。推进资源型城镇加快经济转型,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根据资源环境和产业支撑能力,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和有序转移。支持口岸城镇畅通对外通道,构建边境经济合作区,促进国际交流和产业合作。
3.支持西部地区人口迁移
立足西部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和发展基础,建设西部生态经济区,构建人口规模适度的西部城镇组团,有序引导人口向西部中心城市和中部地区转移。发挥西部地区草原辽阔、湿地广袤、河湖互济的生态优势,打造渔兴牧旺、草茂粮丰、人水和谐的城镇群。强化与内蒙古相接地区的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水土保持,退耕还草还林,加快修复草原、湿地生态系统,逐步构建现代化大农业格局。支持中心城市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强化与内蒙古、黑龙江的能源、物流、旅游产业合作,构建绿色新型工业基地。支持小城市和重点镇完善功能,培育特色产业,保持独特城镇风貌。控制生态功能重要、远离中心城市、产业基础薄弱的城镇规模,为生态修复腾出空间。支持保护、恢复城市周边草原和湿地,构建河网密布水系,建设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
三、优化城镇化形态格局
根据区域城镇化发展导向,构建以“一群三组团”为主体、以“两轴一环”城镇轴带为骨架、以节点城市为支撑、以重点小城镇为补充、以便捷高效基础设施为纽带的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形态格局。
(一)构建中部城市群
依托城市空间分布和发展基础,逐步构建以长吉大都市区为核心,以四平市、辽源市、松原市为支点的吉林中部城市群,与哈尔滨等城市互动发展,成为培育哈长城市群的核心支撑。到2020年,预期中部城市群城镇人口达到1200万人左右,比2013年增加约2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0%,比2013年提高9个百分点。
专栏2:中部城市群范围
中部城市群。包括长春、吉林、四平、辽源、松原等5个城市城区,九台、农安、德惠、榆树、舒兰、永吉、磐石、蛟河、桦甸、公主岭、双辽、伊通、梨树、东丰、东辽、扶余、前郭、长岭、乾安、梅河口、柳河、辉南等22个市(县)城区和镇区。
1.加快建设长吉大都市区
率先打造长春大都市区。加快建设南部、西部、北部城区和长东北开放开发先导区、西南工业区,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并举的产业结构,着力打造汽车、农产品加工和轨道客车三个世界级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光电信息、生物、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贸、文化创意、旅游服务和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强化长春市核心交通枢纽和经济、金融、科教等综合服务功能,构建组团式大城市,率先完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引导城市功能和产业向卡伦、奢岭、合隆、范家屯、米沙子、大岭等周边卫星镇转移,加快提升卫星镇服务水平,形成覆盖农安、九台、德惠、伊通、公主岭的半小时经济圈。到2020年,预期长春市中心城区人口达到420万人,比2013年增加60万人,展望2030年,长春市进入500万左右人口规模的特大城市行列。
加快构建吉林大都市区。按照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定位,推进形成沿江布局多中心、内外联接多组团的城市空间格局,加快建设南部新城和高新南区、高新北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点产业功能区。充分发挥制造业中心和旅游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石化、新材料两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做大做强化工、汽车、冶金、旅游等支柱产业,大力培育碳纤维、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物流、金融和创意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综合型特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完善金珠、口前、桦皮厂等卫星镇功能,推进形成吉林市半小时经济圈。到2020年,预期吉林市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05万人,比2013年增加20万人,展望2030年,吉林市进入300万左右人口规模的大城市行列。
扎实推进长吉一体化。依托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构建长吉北线城市经济产业带、长吉南线绿色休闲和现代农业产业带、长吉南部生态旅游产业带,着力做大做强九台节点城市,加快发展双阳、岔路河、口前等节点区(镇),提升龙嘉机场功能和等级,发挥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的带动作用,建设长春空港经济区、中新吉林食品区等十大功能区,加快构建互惠共赢的城市发展合作机制,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融合互动、生产要素无障碍转移、生态环保同防共治,构建特色鲜明的田园式现代化长吉大都市区。
专栏3:长吉一体化
区域范围。包括长春和吉林两市城市规划区,九台市、永吉县及公主岭市的范家屯镇、响水镇和大岭镇。
三大产业带。长吉北线城市经济产业带,重点发展长东北开放开发先导区、长春空港经济区、吉林北部工业新区和卡伦、龙嘉、桦皮厂、孤店子等重点小城镇,引导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精细化工、电力电子和临空产业的快速集聚,打造长吉之间人口、城镇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脊梁;长吉南线绿色休闲与现代农业产业带,重点发展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庙香山休闲农业旅游度假区、中新吉林食品区和搜登站温泉旅游度假区及沿线的劝农山、波泥河、万昌、岔路河、搜登站等重点小城镇,打造以绿色休闲和现代农业为主的产业发展带;长吉南部生态旅游产业带,重点发展净月潭风景名胜区、松花湖风景名胜区、北大壶冰雪旅游区、吊水壶风景旅游区和奢岭、鹿乡、口前等重点小城镇,打造以生态旅游为主的休闲观光及商务服务发展带。
四大节点。九台,推进九台老城、空港新城和卡伦新城发展,建设山水生态城市;双阳,推进双阳老城、奢岭新城、经开组团和山河组团发展,建设组团式城区;岔路河,依托中新吉林食品区,建设国际一流的安全健康食品城和区域中心城市;口前,推进与吉林市对接式差异化发展,建设吉林都市区副核心。
十大功能区。长东北开放开发先导区,构建世界级玉米加工基地和国内著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构建长吉一体化区域重要的休闲度假中心、都市服务中心、商务会议中心和绿色宜居中心;净月高端服务业集聚区,构建东北亚总部经济园区、区域旅游休闲胜地和光电子信息产业高地,推进建设低碳生态、宜居宜游的城市特色功能组团;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构建世界级汽车产业基地;长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开发区,构建世界级轨道客车产业基地;长春空港经济区,构建东北亚航运新枢纽和现代服务业新高地;吉林北部工业新区,构建全国重要的综合性化工基地、碳纤维产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中新吉林食品区,构建国际一流的安全健康食品生产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和健康食品城;北大壶冰雪旅游区,构建国际一流,以冰雪、户外运动旅游为主的中国北方国际旅居休闲度假区;松花湖风景旅游区,构建集山水风光、宗教人文、康体养生、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旅游度假胜地。
2.强化支点城市支撑功能
按照规模合理、功能完善、适宜人居的中等城市发展定位,加快推进四平、松原、辽源等三个区域中心城市提质扩容,全面增强综合承载能力。
四平市实施四(平)梨(树)同城化,推进长春、四平相向延伸发展,培育长平经济走廊。调整优化老城区功能空间,构建东南生态新城,发展绿色食品、生物化工、换热设备、机械加工制造、专用汽车、医药健康、新能源、材料、纺织、光电子等产业集群,做大做强食品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两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辽源市实施辽(源)白(泉)一体化,加快老城区拓展和改造提升,构建南部新城,推进城市产业整体跃升,延伸装备制造、冶金建材、轻工纺织产业链条,加快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产业,建设高精铝加工、冶金铸造、纺织袜业、汽车零部件、医药健康、矿山装备、建筑机械、软件等产业基地。
松原市实施松(原)前(郭)同城化,加快提升中心城区功能,构建江南新区,加快油气开采、化工、农产品加工、食品、商贸等重点产业发展,推进油页岩资源开发利用,建设民俗、冰雪、生态旅游产业基地。
(二)打造三个城镇组团
根据东西区域城市布局和发展基础,打造以延(吉)龙(井)图(们)组合城市为核心的图们江区域城镇组团,以通化市和白山市双核构成的通白城镇组团,以白城为核心的西部城镇组团。
专栏4:城镇组团范围
图们江区域城镇组团。包括延吉、龙井、图们、敦化、和龙、珲春、安图、汪清等8个市(县)城区和镇区。
通白城镇组团。包括通化、白山等2个市和通化县城区及镇区。
西部城镇组团。包括白城、洮南等2个市城区和镇区。
图们江区域城镇组团:深入实施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构建以延龙图组合城市为核心,以珲春市为窗口,以敦化、和龙、安图、汪清为支点的图们江区域国际化城镇组团。实施延龙图一体化,优化空间和功能布局,构建组合城市,加快延吉空港经济区和城际公路建设,发展壮大加工制造、健康食品、现代物流、高新技术、特色旅游等产业,全面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打造图们江区域国际化中心城市和吉林省东部地区核心城市。提升珲春窗口城市功能,加快建设国际合作示范区,进一步畅通对外通道。完善敦化、和龙、安图、汪清城镇功能,因地制宜地发展边境贸易、长白山旅游、新能源开发等特色产业。促进珲春窗口、延龙图前沿、支点城市和长吉腹地联动发展,推动以长吉为核心的中部城市群协同图们江区域城镇组团融入哈长城市群。到2020年,预期组团城镇人口达到120万人。
通白城镇组团:通化市实施城港经济带建设,推进通(化)快(大茂)一体化,白山市推进浑江区和江源区对进式发展,打造吉林省东南部协同发展的两个核心城市。加快推进通化和白山的产业融合互动,建立上下游有机衔接的产业链条,重塑资源型产业新优势。发挥区位优势,加快构建白(山)通(化)丹(东)经济带,推动陆港建设,以培育发展生物制药、长白山资源加工、旅游等优势产业为重点,推进白通丹经济带北部向长白山景区延伸,南部向辽宁沿海经济带拓展,融入长白山旅游圈和环渤海经济圈。到2020年,预期组团城镇人口达到130万人。
西部城镇组团:推进白(城)洮(南)一体化,加快建设白城生态新城,构建吉林省西部核心城市,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支撑区。加强与内蒙古东部地区合作发展,构建西部能源基地,强化与齐齐哈尔产业合作发展,加快连接中部地区的快速交通通道建设,密切与中部城市群的经济联系,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农产品加工、风电装备制造、商贸物流等优势特色产业。到2020年,预期组团城镇人口达到50万人。
(三)推进形成两轴一环城镇发展轴带
立足发展基础和发展趋势,构建哈大、珲乌两条城镇发展主轴,按照整合资源、创新模式、彰显特色和联动发展要求,打造长春-长白山特色经济文化旅游环线城镇带。
哈大城镇发展轴:依托哈大交通轴线,强化长春市的南北向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四平、公主岭、德惠、扶余等沿线城市和重点小城镇功能,建设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高端服务业等产业基地,形成哈长城市群的核心城镇发展轴和吉林中部城市群与沈阳经济区合作发展的主轴。
珲乌城镇发展轴:依托珲乌交通轴线,强化长吉大都市区的东西向辐射带动作用,提升珲春、延龙图组合城市、安图、敦化、蛟河、农安、松原、大安、白城等沿线城镇功能,建设汽车、轨道客车、化工、农产品加工、风电装备制造、矿泉水、建材、物流等产业基地,形成中部城市群、西部城镇组团和图们江区域城镇组团联动发展的城镇发展主轴。
长春-长白山特色经济文化旅游环线城镇带:依托长白山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示范地、国际知名夏季避暑胜地、中国十大名山和南有亚龙湾、北有长白山国际知名品牌,充分发挥长春-长白山环线长春汽车电影城、吉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延边民族文化和边境特色、集安世界文化遗产地、白山和通化优质生态资源、辉南龙湾国家地质公园等品牌优势,围绕长吉大都市区-延龙图组合城市-长白山景区-通白城镇组团-辽源交通环线的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24个3A级以上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建设陆空立体旅游廊道,建立文化旅游合作发展机制,提升环线重点城镇生态文化品质,打造环线特色服务节点,协同构建集特色资源产业、历史文化、绿色生态、冰雪温泉、民族风情于一体的长春-长白山特色经济文化旅游环线城镇带。
专栏5:长春-长白山特色经济文化旅游环线城镇带
长春市。重点建设伪满遗迹历史文化旅游区、汽车工业基地旅游区、长影世纪城、净月潭国际休闲度假区、莲花山冰雪温泉小镇、九台庙香山旅游度假区、双阳国际康体休闲旅游区等,打造“北国春城、文化绿都”品牌。
吉林市。重点建设北大壶冰雪旅游胜地、松花江风光带、乌拉街古镇、孤店子神农庄园、雾凇岛旅游区、蛟河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红叶谷旅游区等,打造“北国江城、吉地吉林”品牌。
延边州。重点建设防川国际旅游服务基地、敦化六鼎山文化旅游区、中国朝鲜族民俗风情园、沿图们江中朝边境旅游观光带、海兰湖旅游区、雁鸣湖原生态湿地风情小镇、和龙仙景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打造“圣洁山水、风情延边”品牌。
长白山管委会。重点建设望天鹅国际奥运滑雪场、长白山国家森林公园、长白山十八坊产业园区、漫江湾旅游综合体、长白山国际会议主题功能区、长白山卡森旅游度假区、横山国际颐养运动基地、长白山旅游集散中心、长白山宝马经济合作区等,构建世界级生态旅游度假地,打造“休闲度假地、大美长白山”品牌。
白山市。重点建设仙人桥温泉旅游小镇、鸭绿江·龙山湖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关东风情商业小镇、白山湖仁义旅游区、白龙湾度假区、靖宇东北抗联纪念园、靖宇矿泉群国家地质公园、露水河国际狩猎场,打造“神山圣水、天下白山”品牌。
通化市。重点建设集安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地公园、辉南龙湾国家地质公园、国际滑雪旅游度假区、松花石砚交易博览基地、白鸡峰森林养生度假区、通化红酒风情街、集安鸭绿江风情带等,打造“山水圣城、养生通化”品牌。
辽源市。重点建设东丰农民画创业产业园、关东第一街、国家矿山公园、鴜鹭湖生态养生旅游度假区、扎兰芬围民俗文化园、南照山鹿乡文化旅游区等,打造“神州鹿苑、休闲辽城”品牌。
(四)发展壮大重要节点城市
按照强化中部、构筑支点、区域联动空间发展策略,立足区位优势和发展需求,按照中等城市规模谋篇布局公主岭、九台、梅河口、敦化、珲春、抚松、双辽、扶余、大安等9个重要节点城市,推进城市提质、扩容、升级,增强集聚、承载、连接能力,构建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支点,促进我省面向东北亚区域的开放发展,加强与辽宁沈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的合作发展,培育壮大哈长城市群,推动中部城市群和城镇组团联动发展。
专栏6:重要节点城市
公主岭。构建岭西新城,畅通连接长春汽开区交通通道,加快建设大岭汽车物流园区,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等配套产业,打造长春半小时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
九台。推进九台老城、空港新城和卡伦新城组团式发展,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建材、商贸服务产业,培育高端商务、生物医药和现代物流产业,打造长吉大都市区和长春半小时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
梅河口。构建河东新区,发展壮大商贸物流业,构建食品加工、医药等多元化的加工制造业体系,打造中部城市群支点城市和吉林省南部门户城市。
敦化。推进城市功能完善提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木材加工、医药产业和矿产开发,培育壮大商贸物流产业,构建东西向连接中部城市群和图们江区域城镇组团、南北向连接牡丹江和长白山景区的重要节点城市。
珲春。构建生态新城,加快建设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促进中俄、中朝边境经济合作,构建面向韩国和日本的陆海联运航线,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和国际物流产业,打造图们江区域城镇组团重点城市和吉林省面向东北亚开放窗口城市。
抚松。构建抚松新城,大力发展文化、生态、冰雪旅游和林下经济,培育壮大矿泉水产业,构建长白山区域核心城市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双辽。推进城市提质扩容,加快发展能源电力、玻璃产业、新型建筑材料、畜牧养殖产业,培育发展商贸物流产业,打造中部城市群支点城市和连接辽蒙两省(区)的交通枢纽。
扶余。推进城市扩容升级,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汽车零部件配套,培育发展建材、商贸物流、化工产业,打造中部城市群支点城市和哈长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
大安。推进城市功能完善提升,加强与大庆的产业合作,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农产品加工产业,培育壮大汽车零部件配套、商贸物流产业,构建连接中部城市群和西部城市组团、哈长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
(五)积极发展重点城镇
把握国家支持中小城市发展政策机遇,加快推进舒兰、榆树等哈长城市群节点城市发展,强化县城镇的县域经济中心、服务农村和连接纽带作用,加快推进农安县农安镇、通榆县开通镇、辉南县朝阳镇、汪清县汪清镇等县城镇发展成为小城市,逐步推进区位条件优越、人口规模较大、产业支撑较强的县城镇发展成为小城市。按照突出重点、提高质量、注重规模、体现特色的要求,积极发展100个左右城市卫星型、工业主导型、生态旅游型、历史文化型、商贸流通型、产业特色型、交通枢纽型、边境合作型小城镇,逐步构建城市郊区的新市镇,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生态、民族风貌的特色镇,促进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
专栏7:重点小城镇
县城镇。口前镇、梨树镇、明月镇、靖宇镇、柳河镇、东丰镇、白泉镇、快大茂镇、长白镇、伊通镇、长岭镇、乾安镇、镇赉镇。
城市卫星型。兰家镇、合心镇、奢岭镇、卡伦镇、合隆镇、范家屯镇、米沙子镇、兴隆山镇、大岭镇、响水镇、孤店子镇、金珠镇、金厂镇、林海镇、朝阳川镇、桦皮厂镇。
工业主导型。岔路河镇、明城镇、长山镇、五棵树镇(榆树)、烧锅镇、黄泥河镇、泉阳镇、抚民镇、石岘镇、红旗岭镇、天岗镇、六道沟镇、菜园子镇、郭家店镇、渭津镇、红梅镇。
生态旅游型。劝农山镇、北大湖镇、查干湖镇、二道白河镇、松江河镇、江南镇、搜登站镇、英安镇、金川镇、十五道沟镇、百草沟镇、大屯镇、岭下镇、太平镇、巴吉垒镇、庆岭镇、左家镇、向海镇。
历史文化型。叶赫镇、东盛涌镇、怀德镇、王府镇、乌拉街镇。
商贸流通型。山城镇、万良镇、清河镇、营城子镇、孤家子镇、伏龙泉镇、龙嘉镇、那丹伯镇。
产业特色型。怀德镇、弓棚子镇(榆树)、秦家屯镇、福顺镇、波泥河镇、三青山镇、黄松甸镇、两家子镇、鹿乡镇、黑水镇、五棵树镇(镇赉)。
交通枢纽型。太平川镇、烟筒山镇、陶赖昭镇、安广镇、三源浦镇。
边境合作型。敬信镇、春化镇、太王镇、马鹿沟镇、崇善镇、南坪镇、三合镇、开山屯镇、月晴镇、凉水镇。
(六)提高跨区域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围绕城镇化主体形态格局,加快交通、水源、能源、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安排建设时序,推进形成与城镇化同步发展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1.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依托全省“五纵五横三环”高速公路网络和“五纵三横”铁路网络,加快对外通道、城市群和城镇组团通道、群团内部通道建设,实现高效便捷连接。进一步优化全省机场布局,开辟对外联络航线,积极发展通用航空,不断提升航空市场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加强铁路、公路、民航与城市轨道交通等多种交通形式的综合换乘衔接,实现综合交通城市内外客运零换乘和货运无缝对接。到2020年,高速公路网和普通铁路网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快速铁路网覆盖50万以上人口城市。
专栏8:交通运输网络
铁路。投资1402亿元,新建长春开安至西巴彦花、长春至白城、白城至镇西、敦化至松江河、四平至松江河铁路,续建吉图珲高铁、辽源至长春铁路,扩能改造沈吉线,电气化改造平齐线、通让线。
公路。投资1500亿元,新建长春经济圈环线、东丰至双辽、鹤大高速敦化至通化、辉南至白山、榆树至松原等高速公路,扩建长春至四平、长春至拉林河高速公路,续建长春至双辽、梅河口至通化、吉林至舒兰(省界)等高速公路。
民航。投资152亿元,新建白城机场、松原机场,扩建长春龙嘉机场(二期)和长白山机场,迁建延吉机场,复航改造吉林二台子机场,规划建设四平军民合用机场,建设四平、榆树、磐石、桦甸、农安、集安、扶余、和龙、敦化、珲春、蛟河、东丰、北大壶、通化二道江等通用机场。
客运枢纽。建设长春、松原、延吉等中心城市综合客运枢纽。
2.强化城市水源保障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产业布局和生态需求,统筹考虑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形成地表地下、本地外调相结合的多层次供水网络。实施重点地区和重要城市新增水源、现有水源工程改扩建、水资源充裕地区新建续建水源等三大工程,加强对现有水源的水质净化、挖潜配套和优化调度,加大污水处理回用和雨洪资源利用,到2020年,全省县级以上城市(含县城镇)年供水总量达到15亿立方米,基本满足城镇用水需求。
专栏9:城镇水源工程
新增水源。重点建设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和引嫩入白、哈达山、老龙口等大型水源配套工程,满足长春、四平、辽源、白城、松原、九台、德惠、农安、双阳、公主岭、梨树、伊通、东辽、乾安、长岭、通榆、镇赉、珲春等18个城市及26个镇的用水需求。
改扩建水源。改建和龙市龙月水库、乾安县地下水源地、东丰县六道沟和安福水库,满足和龙、乾安、东丰等3个县及所属镇的用水需求。
新建续建水源。重点建设蛟河团山子水库、白山西北岔水库、延吉明朗水库等21个水源工程,满足白山市、集安市、图们市等17个城市和所属镇的用水需求。
3.优化能源管网布局
按照扩大覆盖、保障安全的原则,优化电网和燃气管网布局。加快完善500千伏环网,构建坚强、稳固、完善的骨干网架结构,增强城市承接各类型电源分区分层接入能力,形成合理、坚强的城镇受端电网结构。加快实施“气化吉林”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天然气管网及接收站,强化天然气调峰设施建设,推进县级及以上城市天然气管网与主干网贯通,形成“一干十一支”网架结构。
专栏10:能源管网布局
电网。投资100亿元,重点建设德惠、长岭、向阳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长春贺家、吉林城西、吉林永吉、白城通榆等220千伏输变电工程。
燃气管网。投资229亿元,重点建设白城、双阳、双坨子储气库,建设沈阳-哈尔滨干线和四平-白山、梅河口-桦甸、吉林-延吉、长岭-庆深、松原-白城、延吉-珲春、白山-临江、扶余-榆树-舒兰、八屋-四平、八屋-长春、长春高压外环等支线。
4.提升通信系统水平
按照城镇化与信息化同步发展要求,加快建设基础通信网、无线宽带网、应急指挥通信网、数字电视网等通信设施,加快推进新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和数字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推动城市视频监控网络互联互通,搭建高性能的信息网络传输平台、电子政务与公共信息网络平台、企业信息管理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推进物联网、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社区、应急指挥等领域信息系统开发,加快创建长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四、有序推进城镇常住人口市民化
按照自愿、分类、有序的原则,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逐步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和“三区”人口市民化。
(一)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实施分类户口迁移政策,优先解决存量人口,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扎根落户。以合法稳定职业或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为前置条件,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和建制镇的农业转移人口,可在当地申请落户。长春和吉林市以外设区的地级市农业转移人口,参加城镇社会保险3个月以上或租住房屋1年以上可在当地申请落户。长春和吉林两个大城市农业转移人口,参加城镇社会保险6个月以上可在当地申请落户。
(二)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按照“织好网、保基本、兜住底”的要求,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主要对本地户籍人口提供向对常住人口提供转变,逐步推进在城镇就业居住尚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落得住。
1.完善农民工就业创业制度
构建全省联网的农民工就业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农民工劳动用工和劳动保护权益保障机制,强化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和法律援助,保障农民工自主择业和平等就业。强化政府补贴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依托技工学校、中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实训基地等培训基地,全面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劳动预备制每年培训2万人次,就业技能每年培训7万人次,大力开展社区公益性培训,基本消除新成长劳动力无技能从业现象。鼓励高等院校和专职培训机构实施农民工高技能人才和创业培训计划,逐步扩大农村就业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每年新建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20个。强化企业岗位技能培训责任,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每年培训在岗农民工1万人次。
2.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水平
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研究制定城乡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鼓励农业转移人口积极参保、连续参保。强化企业缴费责任,扩大农业转移人口参加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比例。完善低保政策,根据属地管理原则,将长期在城镇居住且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低保范围。
3.改善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医疗卫生条件
根据城镇常住人口合理配置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逐步将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纳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国家规定政策范围内免费提供健康教育、妇幼保健、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控、职业病防治、避孕节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农业转移人口疾病预防控制。
4.拓宽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渠道
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城镇住房保障机制,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采取廉租房、公租房、租赁补贴等多种方式改善居住条件。完善商品房配建保障性住房政策,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机制,通过政府投入和社会投资相结合,拓宽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渠道。针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收入水平、人居条件和不同群体结构性需求,合理控制廉租房、公租房户型和租金。通过适当补贴,鼓励街道、社会单位和集体将存量房、闲置房改建为农业转移人口的公共租赁住房(公寓)。逐步探索将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
5.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
继续坚持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政策,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就学的同城同等待遇。流入地政府要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流入地政府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围,努力改善接收学校的办学条件,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人数拨付教育经费。合理规划学校布局,科学核定教师编制,足额拨付教育经费,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以公办学校为主接受义务教育。对未能在公办学校就学的,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普惠性民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逐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普惠性学前教育政策,推进实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考和高考。
(三)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成本共担、协同推进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
1.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科学测算农业转移人口成本,合理确定政府、企业和社会承担责任。政府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在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以及市政设施等方面的成本支出。企业要落实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依法为农业转移人口缴纳职工养老保险、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费用。农业转移人口要按照规定承担相关费用,积极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融入城市社会能力。
2.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
建立城市包容机制,推进农民工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提高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农业转移人口比例,积极引导农民工参加党组织、工会和社团组织,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参政议政和参加社会管理。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对城市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融入,改变传统习惯,适应城市节奏。大力发展社区文化生活,在社区内形成农业转移人口与当地居民相互理解、尊重、包容的生活氛围。
(四)推动“三区”人口市民化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参与、有序推进的原则,加快改善林区、矿区、垦区等“三区”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提升“三区”人口城镇化质量。强化住房改造,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省级财政对林业、工矿棚户区和垦区危房改造投入力度,通过整合资产、注入经营性资源等形式,引导市场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全面完成97万平方米林业棚户区、1219万平方米工矿棚户区和9千套垦区危房改造任务。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将“三区”道路和供水、供电、供暖、供气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地方政府各级规划,将科教文卫公益事业和社会保险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并给予倾斜性支持。推进“三区”产业升级改造,大力推进资源枯竭矿区产业转型,积极发展林区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产业,着力提升垦区工业园区产业层级。有序实施生态移民,引导推进“三区”人口向中心城镇和中部地区转移,加快“三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五、强化产业就业支撑能力
把握新一轮老工业基地振兴机遇,坚持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发展,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强化产业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有效扩大城镇就业容量。
(一)巩固提升传统产业
以生产力布局调整为抓手,以建设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为目标,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汽车整车生产能力,突出发展解放、红旗、奔腾等自主品牌,加快推进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提高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率,到2020年,整车产能超过400万辆,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达到60%左右,汽车产业产值达到1万亿元。做大做强粮食精深加工、畜禽加工和特产品加工三大优势产业,推进玉米深加工向精深化和非粮替代高端化方向发展,重点抓好水稻、大豆、肉蛋奶、果蔬等产品系列加工转化,深度开发矿泉水、人参、林蛙、梅花鹿、食用菌等长白山特色资源,建成恒大集团抚松、靖宇、安图矿泉水产业基地,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万亿元。推动石化产业向原料多元化、产品精细化和产业精深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油气开采、页岩油开发、炼油及基础化工、橡塑制品、合成树脂、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等行业,积极发展非粮生物化工,适度发展煤化工和盐化工,建成双千亿元级的吉化有机化工产业基地和吉林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到2020年,石化产业产值达到5千亿元。加快发展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药、生物生化药、医药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等医药产业,培育发展食品、保健食品大品种、大品牌和大企业。做大做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改造提升农业机械、换热设备、电力设备、矿山机械、建筑机械制造产业,培育工业机器人、光机电一体化、遥感卫星及应用、智能装备、通用航空等新兴装备制造业,到2020年,医药健康和装备制造产业产值分别达到4600亿元和4330亿元,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
专栏11:支柱产业重点项目
汽车。重点建设一汽奥迪Q工厂、一汽轿车50万辆三期工厂、一汽大众经济型轿车45万辆工厂、长春丰越产能释放、一汽通用新车型扩能、一汽新能源汽车20万辆扩能改造和零部件配套产业项目。
农产品加工。推动形成3500万头生猪、480万头肉牛、580万只羊、10亿只家禽出栏量,化工醇、果糖、聚乳酸产能分别达到150万吨、50万吨,100万吨,精制大米、碳酸果蔬饮料、鲜参、林蛙产量分别达到150万吨、50万吨、2万吨和20亿只,梅花鹿存栏量达到150万头,矿泉水产能达到1000万吨。
石化。重点建设千万吨油气扩产和吉化1500万吨炼油、7万吨乙丙橡胶、5万吨丁基橡胶、5万吨顺丁橡胶、4万吨异戊橡胶、1500万条轿车用子午胎、100万吨ABS、30万吨高密度聚乙烯、100万吨聚氨酯及制品、65万吨聚碳酸酯及制品、万吨级碳纤维及制品等重点项目。
医药健康。重点推进流感、乙肝、水痘、艾滋病、戊肝等疫苗研发、产业化、扩能,推动推广治疗性抗体等蛋白质、多肽药物的研制和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现代医疗技术,加快大宗道地中药材、药食同源原料、农牧产品深加工副产物为基源的保健食品开发。
装备制造。重点提升轨道交通牵引动力系统、转向架、车体等核心部件自主设计制造水平,加快发展新型节能焊接式和大型可拆式换热器、风电成套装备、农机及零部件、高压输电变压器、大型起重设备、矿机成套设备等产业,培育焊接、喷涂和组装工业机器人,发展激光、直线电机、信息传感设备,研发应用遥感卫星和吉林一号卫星,推动东北亚通用航空、珲春国遥博城通用飞机和无人机项目建设。
(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滚动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九大专项行动计划,发展壮大生物制造、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推进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成为百亿级规模产业。组织实施20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点推进100项产业重大技术创新,实施100项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培育遥感卫星、无人飞行器、聚乳酸、聚酰亚胺纤维、阿达木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等新增长点。组织实施物联网、信息惠民、卫星及应用等10项重大应用试点示范工程,加快技术推广应用,引导培育新兴市场。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逐步建立完善30个工程研究中心、50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成光电子、化工新材料两大国家级重大创新基地,开展地方与科研单位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试点,促进首创成果本地转化。到2020年,高技术产业大企业和上市公司数量实现大幅增长、增加值占GDP比重显著提升。
专栏12: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
医药健康产业。重点建设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阿达木项目、肿瘤药物中试及产业化建设项目、全自动体外诊疗设备产业化及创新发展能力建设项目、图们龙泉农工贸健康保健产业园年产3亿瓶玉米须子茶和VT500、深圳海王集团健康保健品生产基地等项目。
生物制造产业。重点建设年产2万吨L乳酸及1千吨丙烯酸项目、12万吨/年生物法环氧乙烷装置及配套公用工程、吉林燃料乙醇纤维素乙醇、吉林巨润年产10万吨功能性大豆蛋白肽等项目。
生物农业产业。重点建设玉米生物育种能力建设与吉东系列玉米品种重大产业化项目、吉农高新玉米生物育种及产业化、吉林华正松辽黑猪选育及产业化、延边黄牛高效育种平台等项目。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建设中科光电LED白光照明光源、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基地等项目。
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建设年产2000辆电动客车及专用车生产能力建设项目、12米纯电动城市客车项目、A0级纯电动轿车研发及产业化等项目。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开展无人机研制与产业化、建设吉林1号高分辨商业卫星研制及运营平台、四平巨元年产70万套热源再利用集成换热机组建设等项目。
新能源开发利用产业。重点建设通榆百万千瓦级风电场、洮南全晟太阳能光伏发电、前郭生物质热电联产、榆树生物质发电、洮南向阳百万千瓦级风电场、农安龙源风力发电、桦甸油页岩综合开发和凯迪生物质发电等项目。
新材料产业。重点建设无机接枝改性复合材料研发及产业化示范、聚酰亚胺树脂、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深度开发与应用项目、临江硅藻土新型功能材料、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碳纤维研发生产基地、桦甸市地球卫士环保纸等项目。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建设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城镇生活垃圾转运系统项目、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资源综合利用及循环经济项目、节能重点工程等项目。
(三)加快发展服务业
充分发挥服务业的就业容纳器功能,适应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功能完善提升需求,启动实施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服务业重大项目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实施现代物流业提升、信息与科技服务业振兴、金融业拓展、旅游业壮大、文化产业提速、商贸流通业转型、房地产业升级、节能环保服务业培育、养老服务业扶持、健康服务业推进等十大工程。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做强做响长白山春季休闲旅游、夏秋两季生态旅游和冬季冰雪旅游,大力发展东西部边境风光、民族风情、湖泊湿地特色旅游,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商务服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健康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协同并进。
专栏13:服务业发展十大工程
现代物流业提升工程。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加快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努力打造“一圈二区六带”区域布局。建设大岭汽车物流园、珲春浦项国际物流园、长春海吉星农产品物流中心等项目。
信息服务业振兴工程。充分发挥信息与科技服务业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信息与科技服务业更好服务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推进宽带吉林工程、智慧吉林、意邦智控江南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
金融业拓展工程。不断满足经济加快发展的资金需求,全面提升金融对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支撑能力。继续实施“100户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和“300户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工程”。推进长春金融总部基地、吉林森工金融总部大厦、一汽金融大厦建设。
旅游业壮大工程。重点围绕“六大”旅游产业发展带,“五大”产品体系,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度假区和旅游综合服务区。加快抚松长白山广泽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长白山广泽旅游度假区、万科集团松花湖5S级国际高山滑雪场等项目建设。
文化产业提速工程。以壮大提高竞争力为核心,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吉林省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长春软件与动漫新媒体产业园、知和国际动漫产业园建设。
商贸流通业转型工程。着力建设大市场,繁荣大商贸,推动大开放,努力构筑大流通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奥特莱斯长春中央休闲区旗舰产业园、新天地休闲购物广场、吉林国际物流商贸城等项目建设。
房地产业升级工程。以实现住有所居为目标,健全商品住宅供应市场,初步构建政府提供基本保障和市场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集中推进长春总部基地、吉林源溪置业有限公司冠城国际、吉林帝源商贸广场开发项目。
节能环保服务业培育工程。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服务业,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重点推进长春市餐厨垃圾处理项目、照明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工程等项目建设。
养老服务业扶持工程。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作用,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积极推动长白山休闲旅游、通化生态养生、延边民族风情、珲春宜居小镇等极具特色的老年产业园区建设。
健康服务业推进工程。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大力引入社会资本,努力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健康服务体系。重点推进万呈医疗养生产业园、长春市中心医院改扩建项目、吉林市干细胞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
(四)完善提升特色产业园区
按照集聚要素、完善平台、提升功能、强化管理的原则,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健康发展,增强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确园区发展定位,加快培育和引进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引导中小企业专业分工协作,推动形成上游研发设计、中游加工制造和零部件配套、下游终端产品营销和物流配送等完整产业链条,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成品牌优势。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园区的融资、培训、中介等社会服务,支持园区、企业和社会资本开展股份制合作,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加快资源要素市场化进程,积极承接东南沿海省份有市场、有效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进一步规范园区用地制度,严格土地出让程序,加强用地后续管理。
专栏14:重点产业园区
汽车工业园区。长春专用车产业园区、吉林汽车产业园区、四平专用车产业园区、公主岭汽车零部件工业园区、一汽大岭物流园区、伊通汽车零部件特色工业园区、白城经济开发区汽车产业园区。
农产品加工园区。长春玉米生物产业园区、长春皓月清真产业园区、德惠玉米食品工业园区、舒兰食品工业特色园区、中新食品特色园区、公主岭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区、梨树粮畜食品工业加工园区、白城市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
石油化工园区。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四平化工特色工业园区、白山矿产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特色产业园区、松原石化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装备制造园区。长春经开装备制造产业园区、长春九台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吉林电力电子特色园区、吉林明城精密铸造产业园区、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区、通化石油机械加工园区、松原雅达虹石油配套机械加工园区。
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长春国家光电子产业园区、启明汽车软件工业园区、轨道客车特色园区、吉林碳纤维产业园区、四平换热器特色工业园区、辽源碳纤维产业园区、敖东医药城特色工业园区、长白县硅藻土产业园区、白城新能源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园区、延吉高新技术开发区。
特色资源产业园区。蛟河长白山黑木耳产业加工园区、桦甸北药林蛙产业特色园区、东丰梅花鹿产业园区、双阳梅花鹿产业园区、梅河口果仁食品工业园区、柳河山葡萄酒特色工业园区、长白山天然矿泉水保护开发园区、吉林抚松人参产业园区、延吉朝鲜族特色食品产业园区、安图长白山矿泉水生态产业园区。
(五)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适应民营经济发展需求,加快建设融资担保、资产评估、法律援助、科技孵化、检验检测、咨询服务等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培育发展创新型民营小巨人企业。推动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畅通中小企业融资信息渠道,积极开展投融资咨询、贷款指导、上市辅导、财务管理、信用征集与评价等服务,推广新型融资产品,拓宽创业投资、小额贷款、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等多种融资渠道。进一步完善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提升担保机构服务水平。积极建设功能齐全的吉林省级中小企业信息平台,建立完善市、县两级相应网站,加快与省网、国网的连接。以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信息化应用水平为重点,引导创新资源向中小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合作,破解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大力开展工业设计、技术检查、技术咨询等服务,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及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推广应用,为中小企业提高产品质量、节能减排、创新发展提供支撑。积极搭建以“96611”吉林省创业咨询服务热线为主体的咨询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孵化等服务。组织专业法律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法律顾问服务,开展法律咨询、法律维权和援助。
六、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加快转变城镇发展方式,优化功能布局,全面增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安全发展能力,有效预防和治理“城市病”,建设和谐宜居城镇。
(一)优化城市功能空间
按照统一规划、协调推进、环境优先、集约紧凑的原则,统筹推进中心城区提升、新城新区建设、开发区转型和城乡接合部改造,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1.优化提升中心城区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和空间形态,全面优化中心城区功能。长春和吉林两个大城市合理界定城市边界,按照组团式城市模式,加快核心城区连接新城区、城市外围组团的快速路建设,完善轨道交通、现代公交和城市慢行系统,逐步推行就业容量大的“邻里中心”社区服务业发展模式,在一公里左右服务半径内配备集购物、餐饮、休闲、社交、金融、邮政、医疗、民政、生活服务和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商业配套和生活服务设施,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生活消费空间。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延吉等区域中心城市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合理划分城市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动商业网点、办公、居住空间与交通站点合理布局,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配套能力建设,有效预防和治理“城市病”。着力改善城市面貌,强化城市棚户区改造,到2020年,基本完成11个城区老工业区308户重点企业搬迁和18.7万户棚户区改造任务,全部完成40.2万户城中村棚户区改造任务。
专栏15: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
名 称 搬迁重点企业(户)改造棚户区(户)
长春宽城老工业区 35 8817
吉林哈达湾老工业区 33 12600
四平铁东老工业区 53 8960
辽源龙山老工业区 17 11674
辽源西安老工业区 44 11000
白山浑江中心城区老工业区 42 34254
白山江源区老工业区 30 11856
白山临江老工业区 8 27519
通化江东老工业区 10 9058
白城洮北区城区老工业区 20 16125
白城洮南城区老工业区 16 35259
2.规范发展新城新区
以人口密度、产出强度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准,严格新城新区设立条件,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镇)总体规划,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充分考虑产业发展、旅游开发和城市扩容需求,到202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按照国家标准规划建设长吉大都市区、区域中心城市和重要节点城市的15个新城新区,达到300万左右人口承载能力。创新新城新区空间和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保持产业聚集与人口集聚同步,防止新城新区产业空心化。
专栏16:新城新区
长吉大都市区。长春兴隆新城(15万人)、长春空港新城(25万人)、长春永春新城(45万人)、吉林岔路河中新食品城(30万人)、吉林南部新城(30万人)。
区域中心城市。四平东南生态新城(10万人)、辽源南部新城(12万人)、松原江南新区(10万人)、通化江南新区(11万人)、白城生态新区(10万人)、延吉朝阳川西部新城(16万人)。
重要节点城市。公主岭岭西新城(12万人)、梅河口河东新区(12万人)、珲春生态新城(13万人)、抚松新城(35万人)。
3.转型升级重点开发区
遵循产城融合理念,推进长春和吉林两个大城市重点开发区向集聚经济功能、服务功能、宜居功能的新城区转型。加快提升开发区产业层级,培育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引导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推进开发区组团式发展,避免工业围城。提升完善吉林高新北区、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增强承载人口和产业功能。推进长春高新、长春经开、长春净月、长春汽开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开发区向德惠、九台、双阳、农安、公主岭等周边城镇延伸,放开市场、技术、产权、人才、资金等要素,共建长德新区、经九开发区、大岭汽车物流产业园区等配套园区。按照统一规划、同步发展、资源共享、体制互动的原则,探索城镇和开发区合一的管理体制和模式,优化开发区功能空间,推进主城区公共服务向开发区延伸,逐步构建功能完善的新城区。
4.改造提升城乡接合部
统筹城乡接合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建设,增强服务城市、带动乡村、承载人口功能。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有效引导社会资本,加快畅通城乡道路,推进城区给排水、供热、供气、供电、通信、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拓展,加快公交站点和公交线路延伸,大力开展以住宅社区化建设、私搭乱建治理和流动人口管理为主的环境改善工程。加强生态建设,大力发展城市郊野公园等游憩场所和高效园艺设施农业,保护城市周边生态用地和农用地,拓展城市周边生态绿色空间。
(二)增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依托自然生态分布,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构建“两区、三脉、多核”为主体的生态空间格局,推进城市与绿色共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专栏17:生态主体格局
两区。东部长白山林区和西部生态经济区。三脉。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三条水系。
多核。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源头生态功能保护区,东辽河源头生态功能保护区,珲春天然林及东北虎生态功能保护区,查干湖和莫莫格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三湖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向海自然保护区,龙湾自然保护区,天佛指山松茸自然保护区,大布苏狼牙坝和腰井子羊草原自然保护区,伊通火山群自然保护区等十个区域性生态绿核。
1.加强生态系统保育
加快恢复提升森林、水体、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增强生态承载能力。推进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实施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加大“三江源”生态保护治理力度,逐步对国有林区实行全面停止砍伐,积极开展珍贵树种培育、森林抚育和城乡绿化美化。加快构建西部生态经济区,实施荒漠化治理工程、河湖连通工程、绿色畜牧发展工程和湿地生态移民工程,加强草原、湿地抢救性保护。加快构建和保护长春和吉林城市之间“绿心”,打造中部地区大黑山生态屏障带和双阳-松花湖低山丘陵生态屏障带,依托交通轴带,形成绿色生态廊道。统筹保护湖泊、河流,构建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重点流域以及辽河流域综合防治体系,加强城市水库水质保护和中小河流治理,强化跨界水体的联合保护和整治恢复。强制性保护区域生态绿核,严禁从事破坏自然资源的生产建设活动。
2.强化环境污染防治
着力解决流域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增强生态环境容量。实施水源地保护工程,加快石头口门水库、新立城水库、二龙山水库等重大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加强中部城市引松供水等重点工程调水水源的保护,控制入河污染物排放。加快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努力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落实国家节能行动计划,重点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建筑节能、节能产品惠民、节能技术产业化、合同能源管理、资源综合利用等六大工程。实施黑土地保护综合治理工程,强化面源污染治理,搞好土壤改良、农田排灌、土地平整、农田林网等生态建设,全面开展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鼓励打破相邻区域行政区划限制,共同规划、共建共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加强环境监管建设。
(三)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围绕提升城镇化质量,加强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全面增强城镇对人口集聚的支撑和服务功能。
1.加强城市道路交通建设
大力发展大容量公共交通,建成运营长春地铁1、2号线,加快建设长春地铁5、6、7号线,尽快启动吉林市轻轨工程,支持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有轨电车。实施城市畅通工程,加快推行公共交通优先通行网络,提高公共交通的分担率和服务水平,加快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多种交通方式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调度中心、停车场、保养场、首末站以及停靠站。加强城市静态停车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长春建设地铁和城市换乘辅助系统停车场,加快建设重点城市地下停车场和机械式立体停车库。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加快城市道路、桥梁建设改造,提升道路网络密度,加强快速路体系建设,加快形成立体化、网络化、通达便捷、安全有序的城市现代交通体系。全面加大管理力度,科学设置车行路线,合理疏导车流人流,缓解城市拥堵现象。
专栏18:城市道路交通
道路。不同等级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等道路级配达到国家标准。
公共交通。万人公共交通车辆拥有量分别达到15标台、12标台和10标台,公共汽车平均运营时速分别达到15公里、20公里和25公里,公交停车场达到150平方米/台。
交通枢纽。200万以上、50-200万、50万以下城区人口城市中心城区3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分别达到100%、70%、
60%。
停车场。城市静态停车公共泊位达到百辆车25-30个标准。
交通管理。城市建立保证公交优先和路口信号实时控制等功能的智能交通管控系统。
2.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建设安全高效的市政公用设施体系。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协调机制,统筹实施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加快供气、供水、供热、排水等老旧管网更新改造,逐步试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模式,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现有漏损严重、影响安全的老旧管网更新改造。深入实施“暖房子”工程。加强饮用水水源建设和保护,加快城镇供水设施建设,提高供水普及率和水质达标率。推进城市电网智能化,建设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配电网络系统,加强城市清洁能源供应设施建设。强化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和污泥无害化处理,加快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建设垃圾分类和生活垃圾存量治理项目,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
3.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依据城镇人口规模、增长趋势和功能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优先发展教育,加大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投入,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推进中小学校、幼儿园和居民区同步规划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和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重大疾病防控、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支持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推进大城市与周边城镇开展医院联盟,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鼓励社会办医。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公共广播电视、公共体育和便民利民服务设施,推动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电影院和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加快建立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养老服务网络,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养老服务领域。
专栏19: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学前教育。80%以上的小城镇办好1所标准幼儿园,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
义务教育。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100%,县域内学校校舍、仪器、图书、师资等资源配置基本均衡。
职业教育。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并举,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占高等教育的比例趋于合理。
基础医疗卫生服务。每个县(市)按照二级综合医疗标准至少建立1所综合医院和1所中医医院。每个区域中心城市至少建立1所妇幼保健院,3-10万人口小城镇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万人口小城镇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每个小城镇设置1所公办卫生院。
公共文化。区域中心城市全部建成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
养老。城镇每千名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达到36张。
(四)提高城镇安全发展能力
牢固树立“大安全”理念,增强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安全发展的防、管、控能力,建立责权明晰、科学规范、运转有效的责任体系,推动形成属地监管、行业监管、综合监管“三位一体”监管工作格局,构建安全发展长效机制。着力加强城镇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高城市防洪标准,加快雨水滞渗调蓄设施、雨水行泄设施、河湖水系清淤和机排设备等排洪削峰调蓄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强化公共建筑物和设施的应急避难功能,提高城市建筑灾害设防标准,加强人防设施建设、管理和开发利用。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应对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保证城市正常有序运转。深入开展市民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适时组织应急演练,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七、提升城市发展品质
按照多元发展、彰显特色、提升质量的原则,增强城市发展活力,推进新型城市建设,创新城市管理,全面增强城市吸引力。
(一)增强城市发展活力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对外开放、民营经济、城市转型和人才支撑,加大政策的扶持和引导,全面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活跃度。
1.加快推进对外开放合作
深入实施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加快推进对外开放合作,全面提升城市开放水平。推进长吉一体化区域对外开放,加快建设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长春空港经济区、中新吉林食品区等开放平台,强化长吉两市与发达国家在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推进延龙图组合城市与东北亚各国在商贸、环保、物流、服务外包等领域开展国际合作,构建图们江区域国际产业合作服务基地。加快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畅通跨境铁路、公路、桥梁和航线,形成面向日本海方便快捷的物流、人流通道,打造国际性口岸城市。大力发展边境口岸城市,加快完善图们市、和龙市、龙井市、集安市、临江市、长白县口岸城市功能,增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承载能力,推进构建各具特色的国家级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逐步探索设立东北亚自由贸易园区。
专栏20:边境城市开放合作区
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重点建设圈河、沙坨子国境桥,推进珲春至甩湾子至朝鲜训戎里至罗津港铁路项目建设,构建珲春经俄罗斯扎鲁比诺港至韩国束草航线、珲春经俄罗斯扎鲁比诺港至日本新泻航线、珲春经俄罗斯扎鲁比诺港至韩国釜山航线、珲春经朝鲜罗津港至我国东南沿海内贸货物跨境运输航线,大力发展国际物流和跨境旅游。
图们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重点建设图们国境桥,改造提升图们至朝鲜罗津港、图们至朝鲜清津港铁路,加快建设图们国际物流园区、图们朝鲜工业园,探索设立图们(朝鲜)稳城跨境文化旅游合作区、境外加工贸易综合服务区。
和龙边境经济合作区。重点建设南坪、古城里国境桥,规划建设南坪至朝鲜茂山铁路、和龙至清津公路,构建钢铁产业园区、机械电子产业园区、国际保税物流园区和出口产业加工园区。
龙井边境经济合作区。重点建设三合、开山屯国境桥,构建三合至朝鲜清津国际运输通道,规划建设进出口资源加工园区、物流与仓储园区和商贸服务园区。
集安边境经济合作区。重点建设集安国境桥,规划建设
中朝互市贸易园区、旅游服务园区、进出口加工园区、商贸服务园区和物流仓储园区。
临江边境经济合作区。重点建设临江国境桥,规划建设铜矿加工、农牧合作、跨境旅游、冶金建材产业园区。
长白边境经济合作区。重点建设长白国境桥,规划建设转口贸易、矿产开发、海产品加工、跨境旅游产业园区。
2.着力强化民营经济支撑
围绕调整城镇经济结构和提升城镇就业能力需求,大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深入实施全民创业、招商引资、素质提升、集群发展、市场培育等五大工程,完善鼓励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运用财政扶持、税费减免、创业指导、政策性金融服务、小额贷款等手段,大力促进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发展,扩大就业容量。鼓励高校毕业生、农业转移人口、下岗职工、退役军人自主创业,强化资金、场地、技术等创业服务,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机制,以创业带动就业。构建全省联网就业服务平台,规范招人用人制度,依法保障劳动者自由就业和平等就业。强化在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市场竞争的平等待遇和金融领域政策扶持,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保障性住房等领域。加快发展村镇银行等民间金融机构,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鼓励商业银行推出专项基金,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城镇建设,加快重点产业集群和小微企业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技术、法律、人才等支撑服务。注重发挥工商联独特优势,支持社会组织搭建面向会员的服务平台,引导会员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到2020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5%。
3.推动资源型城市科学发展
统筹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民生建设和生态环保,分类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规范松原等成长型资源城市资源开发秩序,提高资源开发企业准入门槛,合理确定资源开发强度,严格水资源论证和环境影响评价,将企业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成本内部化,提高资源深加工水平,完善上下游产业配套,谋划布局新兴产业。高效开发吉林市、延边州等成熟型资源城市资源,提高资源型产业技术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一批资源深加工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化解辽源市、白山市、九台市、舒兰市、敦化市、汪清县、通化市二道江区等衰退型资源城市历史遗留问题,加快改善民生,加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支持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对资源濒临枯竭、不适于人居的独立工矿区、独立林场、林业棚户区开展异地搬迁,推进恢复自然生态环境。优化通化市等再生型资源城市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4.全面增强人才支撑能力
适应城市发展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人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强化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实施科技拔尖创新人才、现代服务业人才和新型企业家人才工程,加快建设留学人员创业园,发挥高端人才的领军作用。适应城镇发展定位,推进高等教育优化布局,支持新建、迁建高校和优质高校分校在大城市周边城镇办学,在土地、财税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度倾斜,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支持省属普通高校转型发展。建立健全支柱优势产业人才培养体系、选拔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一批科技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打造复合型、专业型、技能型、实用型技术人才队伍,提升人才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加强对地方领导干部的培训,提升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二)推进新型城市建设
顺应现代城市发展理念和趋势,提高规划水平,推动城市智能化发展,增强历史文化魅力,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
1.创新规划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突出特色、保护历史原则,把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依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建立空间规划体系,科学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合理划定城市“三区四线”,保持规划连续性和权威性。探索推进市县层面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规划等“多规合一”。完善规划编制程序,建立规划公示制度,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强化规划约束。
专栏21:城市三区四线规划管理
禁建区。基本农田、行洪河道、水源地一级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核心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森林湿地公园生态保育区和恢复重建区、地质公园核心区、区域性市政走廊用地范围内、城市绿地、地质灾害易发区、矿产采空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等,禁止城市建设开发活动。
限建区。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地下水防护区、风景名胜区非核心区、自然保护区非核心区和缓冲区、森林公园非生态保育区、湿地公园非保育区和恢复重建区、地质公园非核心区、文物单位建设控制地带、文物地下埋藏区、机场噪声控制区、市政走廊和道路红线外控制区、矿产采空区外围、地质灾害易发区、蓄滞洪区、行洪河道外围一定范围等,限制城市建设开发活动。
适建区。在已经划定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区域,合理安排生产用地、生活用地和生态用地,合理确定开发时序、开发模式和开发强度。
绿线。划定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规定保护要求和控制指标。
蓝线。划定在城市规划中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规定保护要求和控制指标。
紫线。划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黄线。规定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规定保护要求和控制指标。
2.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增强创新引领动力,提高城市的土地、空间、能源等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承载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指数。加快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破除“信息孤岛”现象,实现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实施“宽带吉林”工程,建设省数据中心产业基地,加强数据的采集和积累,完善多层次、多领域的基础数据库。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扩大3G网络覆盖范围,推进4G网络商用试验。推进辽源、磐石、四平、榆树、长春高新区、抚松、吉林搜登站镇等国家智慧城市建设。推进长春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吉林市、延边州、长春净月首批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一汽集团汽车物联网平台、车载信息终端开发应用、食品药品追溯物联网试点、信息惠民工程试点和长吉电子商务示范区试点工作。
3.注重人文城市建设
牢固树立文化立市、特色建城的理念,挖掘城市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把城市打造成为文化氛围浓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注重旧城改造中文化遗迹、城市记忆、历史传承、民族风情的保护及周边环境治理,加强新城新区建设中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促进与原有城市自然人文特征相协调。加强重点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设施建设,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注重抢救和修复历史文化遗产。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保存城市文化记忆,打造汽车、山水、冰雪、电影、琵琶、剪纸、农民画、二人转、长白山采参习俗等特色城镇文化品牌,加快建设城市文化公园和文化街区,逐步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市民精神归属感。
4.加快绿色城市建设
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展,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循环经济、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禁止城市中心城区建设增加主要污染物排污总量的企业,完善城市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加强城市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加快发展绿色能源,大力发展生物质能,积极开展西部风电清洁供暖工程,逐步开发地热能资源,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实施绿色建筑行动计划,严格绿色建筑标准,加快建筑节能改造,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推进吉林市建筑产业化发展并逐步在全省推广。积极发展绿色交通,改善城市交通车辆燃料结构,推广使用燃气车和电动车,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改善城市自行车、步行出行条件,倡导绿色出行。加快城市绿地系统建设,逐步消除城区裸露地面,支持建设城市下沉式绿地和湿地公园,加强城市庭院、小区公园、街头绿地、郊野公园、绿道绿廊建设,构建生态园林型城镇,提升城镇人居环境质量。
(三)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
适应城市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切实转变城市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
1.创新城市管理模式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责权一致的原则,开展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试点,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完善城市管理标准,建立城市管理与城市规划、建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投入机制,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建设和运营,合理确定城镇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标准,对建设、运营、管理和养护实行价格优惠。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和养护市场化步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加强市容市貌、交通秩序的动态管理,促进城市要素有序、高效运行。推进信息化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逐步推行“数字城管”。逐步建立城市综合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城镇精细化管理水平。
2.完善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城市社区居民依法民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加快城乡结合部村屯的村改居进程,整合卫生、文化、综合治理、维稳、信访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构建综合性社区服务管理平台。加强社区工作者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专业化和职业化服务水平。发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机构积极作用,推动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新型社区管理模式。
3.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以社会化、网络化、信息化为重点,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健全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理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治安综合治理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及时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安全的社会治安问题。认真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加强对城市治安复杂部位和特殊群体的管理力度,建立流出地与流入地信息互通制度,保证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八、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一)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构建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均衡发展教育、公共卫生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公共财政等五大体系,实现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基础设施联网共享、城乡公平同步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将乡村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统筹城乡管理体制,改革城乡分治的管理模式,加大公共财政对乡村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公共服务的投入。统筹城乡资源要素,逐步建立城乡平等交换的建设用地市场,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构建规范运行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功能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推进乡村企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空心村屯向中心村集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集中。
(二)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的要求,构建中部优质玉米、畜产品产业带和沿江沿河优质水稻产业带,西部优质玉米、棚膜蔬菜、优质杂粮杂豆和畜产品产业带,东部地区优质水稻和人参、中药材、食用菌特色农产品产业带,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机融合。
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把粮食生产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严守耕地红线,严格落实占补平衡,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搞好西部土地开发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治理水土流失,保护黑土地,保证耕地面积和质量。强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强化农业科技应用,推广科学栽培技术,推动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玉米螟常发区生物防治技术实现全覆盖,培育优良品种和大型种子集团。完善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骨干、多元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粮食流通格局,加快新型粮食物流体系、经营体系建设,扩大“粮食银行”试点范围。全面加强粮食收储能力建设,大力推进粮食安全工程,加大对农民科学储粮、安全储粮的指导扶持力度。
2.提升农业发展效益
突出发展生态型、智慧型、效益型、特色型、开放型、安全型农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实施“健康米”、“放心肉”工程,创建全国食源性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产业化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大力推广设施农业、循环农业、智能农业和节水、节肥、节药等新的农业生产模式,加快推动畜牧业、园艺特产业、林业发展,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生物质产业,着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支持各类农业主体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国内外市场,打造吉林农产品品牌,扩大吉林省名优特农产品影响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积极发展农资和农产品连锁经营和直销配送,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降低流通费用。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投资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储藏保鲜加工业,向农业输出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
3.推进农业规模经营
立足富裕农民和培育新型农民,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积极培育多种形式经营主体,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稳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大体相当。支持乡村农业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农民和大学生等领办创办农业规模经营组织,鼓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积极培育引进加工型、流通型、服务型、技术型的混合所有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化经营,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家庭农场)+农户”或订单农业,密切与农户、农民合作社的利益联结关系,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和利润返还等形式,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加工销售收益;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引导农户“互换并地”、“化零为整”,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鼓励农户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从事联户规模化经营、合作化生产。允许农户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参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流转服务组织依法托管农户承包地,实现整组、整村集中连片流转,流转收益归农户所有。
(三)率先推进大城市郊区城乡一体化
把握长春和吉林大城市功能辐射机遇,强化制度设计和要素支撑,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城市功能、基础设施向郊区乡村延伸,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完善提升连接城市和乡村的节点城镇功能,充分发挥乡村空间广阔、生态良好优势,拓展城市绿地,支持长春莲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奢岭镇、合心镇、兰家镇和吉林孤店子镇、搜登站镇等城市近郊乡村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和观光、休闲、体验式都市农业,加快与主城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完善中心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进中心村庄的绿化美化净化,保持延续原有的乡村风貌和生活模式,利用好城市与乡村间的绿色空地,建设文化旅游、农园风情、冰雪民俗、休闲养生特色生态田园小镇,引导衰退型村屯人口向中心村迁移。
(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按照构建美丽乡村的要求,优化乡村布局,着力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和公用设施建设,切实改变村容村貌。分类推进乡村建设,科学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布局,加快城中村、镇中村和产业集聚区内的村庄有序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推进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向中心村覆盖。以“千村示范、万村提升”活动为抓手,统筹推进农村环境清洁、基础设施建设、人畜分离、垃圾污水处理、公共服务配套和农村生态改善六大工程,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农村污水处理站、垃圾分类站、畜禽粪便处理场等设施建设,加强村屯绿化和水土流失治理,严格控制农业污染物排放,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适度集中的要求,合理规划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引导农民集中建设新型住宅,强化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和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发展社区居民购物、餐饮、维修、家政、中介、配送等公共服务。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实施城乡教育普惠工程,支持建设幼儿园、小学和社区教育中心,加快农村卫生室建设,全面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扶持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支持农村电影放映,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强化农村社会福利机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和改善居住条件。
九、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遵循市场规律,加强制度统筹设计,有序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安排。
(一)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
创新和完善人口服务和管理政策,支持中部城市群和城镇组团区外人口迁入,支持区域中心城市和重要节点城市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支持粮食主产区县(市)农民就地城镇化。逐步消除城乡间、区域间户籍壁垒,还原户籍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提高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比例,加快建立人口综合信息库和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信息整合和共享。
(二)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的原则,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1.加大土地规划管控力度
严格控制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执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实行增量供给与存量挖潜相结合的供地、用地政策,提高城镇建设使用存量用地比例。合理控制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适度增加集约用地程度高、发展潜力大、吸纳人口多的卫星城、中小城市和县城建设用地供给。适当控制工业用地,优先安排和增加住宅用地,合理安排生态用地,保护城郊绿色空间,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2.健全节约集约用地制度
完善各类建设用地标准体系,严格执行节约集约用地标准,提高工业项目用地投资强度、产出强度和容积率,探索工业用地弹性出让,严格执行建设用地标准。建立健全规划统筹、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利益共享的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约束机制,盘活利用现有城镇存量建设用地。
3.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利,保障农民带地进城。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围绕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制定切实可行的试点方案,探索开展农村宅基地改革。严格执行宅基地使用标准,禁止一户多宅。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探索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深化征地制度改革,规范征地程序,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4.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进行整体审批,国家下达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优先安排城镇化发展重点区域。挂钩试点项目批准使用的周转指标,除安排农民安置和必要集体建设用地外,结余指标调剂给城镇使用。地方政府要加强对挂钩试点的组织领导和实施监督,对已批准的试点,要加快建新区回迁安置和拆旧区土地复垦,形成挂钩工作良性循环。
5.强化耕地保护制度
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统筹耕地数量管控和质量、生态管控,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建立健全耕地保护激励约束机制。落实地方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加强基本农田管理,完善基本农田永久保护长效机制,强化耕地占补平衡和土地整理复垦监管。
(三)健全城镇住房制度
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增加中低价位、中小户型、质优价廉的普通商品房供应,满足住房的自住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实施住房保障制度,推行共有产权和租金补贴保障方式,深入推进全省城乡危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推进公租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严格准入和退出制度,满足进城农民和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住房需求。建立多元化的保障性住房融资体系,通过增加政府投入、规范利用企业债券融资、加大信贷支持、吸收社会资本等多渠道筹集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科学确定保障性住房的保障范围,进一步严格申请准入条件,完善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公示、轮候、复核制度,加强对保障性住房使用的动态监管,严格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编制住房发展规划,确定住房建设总量、结构和布局。完善住房用地供应机制,确保保障性住房用地需求,严格控制大户型高档商品住房用地。实施限购、限贷、差别化信贷税收政策,抑制投机投资需求。
(四)完善资金保障机制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快财政体制和投融资机制改革,创新金融服务,放开市场准入,逐步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深化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导向的财政体制改革,合理界定各级政府事权,建立健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分担机制,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省级财政安排转移支付要考虑常住人口因素。逐年增加财政对城镇化建设引导资金的投入,探索建立新型城镇化基金,运用财政贴息、奖补和股权投资等手段,引导和带动民间、社会、域外资金投入,放大财政资金的杠杆和乘数效应。完善融资平台建设,以股权投资、注入资金等方式实现平台的增资增信。鼓励企业资本、社会资本进入担保领域,加快建设政策性、商业性、行业性、互动性等多元化信用担保体系。研究出台支持城镇化建设投融资政策,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土地一级开发和城市公用设施建设的政策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投融资主体采取发行债券、上市融资、发行信托计划等形式筹集城镇化建设资金。加大城市建设开放力度,积极争取国内外信贷资金、保险资金及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争取设立城市基础设施或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
(五)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实行严格的资源开发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线、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加强源头管控、过程监管和绩效考核,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硬约束。建立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建立区域间环境治理联动和合作机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合理划分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界限,落实用途管制,控制开发强度。探索生态资源资产化和生态产权交易化改革,探索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投融资机制,加快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开展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建设利益损失补偿试点,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
十、推进措施
建立健全规划统筹、协调推进、试点示范、区划调整和监督考评机制,推进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一)强化规划统筹
依据本规划,省里制定出台实施意见,对规划任务进行分解落实,适时组织编制跨地区的城市群和城镇组团规划。各市(州)、长白山开发区编制本地城镇化规划,制定规划实施方案,全力推进实施。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等要落实本规划要求,其他相关专项规划要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协调。省有关部门依据本规划制定配套政策,建立健全条例规章、标准体系,加强部门间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协调配合,推动人口、土地、投融资、住房、生态环境等方面政策和改革举措形成合力、落到实处。强化规划管控,按照下管一级的原则,省负责衔接市(州)级城镇化规划,市(州)负责衔接所属县(市)级城镇化规划,促进规划上下衔接、有效落实。
(二)完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
强化高位统筹,省城镇化领导小组不定期召开例会,研究决策城镇化发展重大事项,建立大长春、长吉一体化、中部城市群和通白城镇组团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建设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率先畅通长春与周边城镇通道,促进同向并进和同质对接,推进建立产业合理布局、资源合理分配、成本合理分担、收益合理共享的城市合作机制,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市(州)、长白山开发区、县(市)建立相应的领导和办事机构,加强对本地城镇化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省有关部门明确负责领导,指定专职人员,协同推动城镇化工作落实。
(三)探索实施试点示范
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系统推进城镇化试点示范,探索具有吉林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加快推进省级22个示范城镇建设,促进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选择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区位条件好、资源禀赋优,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重点小城镇开展扩权强镇试点。围绕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创新行政管理、降低行政成本设市(区)模式和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3个县(市)和省级示范城镇中的5个镇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积极申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
(四)推动行政区划调整
根据城镇发展需求,合理增设城市建制,推动行政区与经济区有效融合。以城市区位和常住人口为基准,加快推进具备条件的县(市)撤县(市)设区、撤县设市,积极探索有条件的开发区整合设立行政区,探索设立镇级市。按照集约和效能的要求,撤销部分达不到标准的小城镇,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乡改镇,有序推进乡镇、村屯合并。
(五)建立监督考评体系
建立城镇化工作统计指标监测体系,规范统计口径、统计标准和统计方法。制定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体系,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和跟踪分析。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实行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定期对规划落实和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