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欢迎您访问吉林延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官方网站!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秸秆之困解何在——我省破解秸秆综合利用难题的探索和尝试

2016-11-07 09:38   来源:吉林日报   阅读:

    这是一道亟待破解的生态方程式,这是一个急需面对的生态新挑战。

    据资料显示,我省每年可利用的生物质资源量超过4000万吨。每到秋收后,一捆捆秸秆铺天盖地堆在一望无际的沃野,成为困扰农民生产生活的一大难题。

    如何让秋收副产品变废为宝?这里面到底蕴含多少财富和商机?我省为此都做了哪些创新和尝试?这一系列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思路清晰,方能破解难题。今年5月,我省出台了《关于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吉林省2016年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实施方案》。依托疏堵结合,推进秸秆禁烧,实现综合利用,破局秸秆之困,我省连出重拳。

    作为正处在实现农业现代化重要时期的吉林省,走出秸秆之困,探索利用“良方”,对于改善大气环境意义重大,更是适应现实需求、形成能源利用新格局的关键所在。

    秸秆还田:走出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模式”

    10月下旬,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秋收已经进入收尾阶段。不远处的田地里,一台拖拉机配挂旋转犁正在进行秸秆翻压还田作业,旋转犁将原本遗留在田里的秸秆茬夷为平地,翻出了黑黝黝的泥土。

    “去年,农安县成为省里4个黑土保护利用试点县之一,开始实施秸秆翻压还田技术,将秸秆翻埋到土壤30厘米以下,秸秆还田量50%以上。翻埋后耙细耙平,达到了待播状态。”农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郝彦德介绍说,今年全县实施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30万亩,其中秸秆翻压还田6万亩,覆盖15个乡镇。

    早在2008年,农安县就已经推广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技术。9年间,不论是从改善土壤还是提高粮食产量,秸秆还田的优势和效益逐渐凸显。经专家测产,秸秆还田后,每亩地平均增产10%,地力提高0.5个等级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3%以上。

    在梨树县,秸秆全量留在田间的全覆盖免耕播种技术让农业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免耕播种让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植株烂在地里当肥料,培肥地力、蓄水保墒,达到轮作与保护黑土地的双重效果。”梨树县农业局副局长王贵满说,保护性耕作可以迅速恢复土地生态,玉米产量更高、品质更好。而这后面是一笔更大的经济账:传统春耕整地、镇压、播种……程序多达十来道,秋收后的秸秆粉碎、打包、运输等环节,也在增加耕作成本。从种到收,每一道程序都意味着开支。“通过减少耕作环节和运输秸秆等作业,每公顷可直接节约费用2000多元。”王贵满说。

    2014年,黑土地保护治理工程列为全省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任务,作物秸秆还田是黑土地保护治理的重要一项。无论是从生态角度还是经济角度看,让秸秆直接回归黑土地,将是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出路之一。

    探索良方:打破收储运环节瓶颈,向规模要效益

    在德惠市郭家镇的飞扬种植农业合作社,每年这段时间都是宋怡辰最忙的时候。4台秸秆打包机连日作业,为了赶在今年第一场雪之前尽可能多地压缩打包秸秆。

    “1亩地基本上会产生1吨左右的秸秆,合作社500公顷玉米就产生5000吨秸秆,还会顺带收购一些周边地区的。压缩打包后送往当地的电厂和造纸厂,每吨秸秆的收运成本在200元左右。”2012年,宋怡辰看好秸秆的发展前景,购置了第一台秸秆打包机,做起了秸秆经纪人。

    秸秆利用的瓶颈,在于秸秆体积大、密度低,贮存难、运输难、成本高。散户的小规模种植难以从秸秆的资源利用中得到收益。而实现秸秆收储规模化,将直接导致秸秆利用的效益最大化。在德惠市,以电厂和造纸厂为核心,利用40公里到50公里的最佳辐射半径,已经催化出很多像宋怡辰这样的秸秆经纪人。

    “购置秸秆打包机可以得到30%的价格补贴。”德惠市农机总站副站长滕继德认为,鼓励和优惠政策对实现秸秆利用规模化、产业化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秸秆综合利用,最主要的就是打通收储运的产业链条。”吉林泉德秸秆综合利用有限公司是以生产本色生活用纸产品为主的企业,据生产运营经理刘志勇介绍,公司运用“企业+收储中心+农户”的模式,已经在省内设立182家秸秆收储点,投入秸秆打捆设备500余台,三期工程全部完工后,收储能力还将进一步提升。

    今年我省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16个重点县,在收储运问题上探索解决办法和模式,无疑为全省其他地方提供了借鉴与参考。“有了市场需求,有了项目载体,社会资本投入就能跟进,还能拉动收储运中介组织发展,带动形成产业链。形成市场机制后,收储运体系就有广阔发展空间。”吉林省郝君秸秆膨化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郝君说。

    纵观全省,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市场机制已初步形成并开始发挥作用。在技术方向已经明晰的背景下,我省的秸秆资源利用路径基本确定,继续完善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链条,形成秸秆综合利用新格局,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点。

    合力破解:完善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链条和机制

    我省已经明确,到2020年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建立较完善的秸秆收储运体系,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综合利用率达到85%,基本解决秸秆露天焚烧问题。

    “目前,秸秆综合利用方法有很多,不少技术都很成熟,关键在将其推广普及和产业化。”吉林省秸秆高效综合利用创新平台副主任孙阳认为,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按照秸秆产地合理区域半径的就近就地利用原则,降低收储运输成本,建立秸秆利用企业和收储组织为核心、经纪人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秸秆收储运体系。

    破解秸秆难题的难点在农业,出路却分布在工业甚至第三产业中,所以秸秆“转身”变为资源和能源,是一个需要一、二、三产业“共享”的问题,也需要更为细化、更适应发展需求的产业政策全面支持。

    未来几年,我省的秸秆利用扶持政策将逐步落地:实行秸秆运输“绿色通道”;对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设用地予以优先支持;落实税收、电价等优惠政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事实上,秸秆利用,涉及的不仅是农民,还有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各个主体。如何让各方都能坚持问题导向,破解难题,更需要协调意识。

    “秸秆综合利用涉及科技、政策、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它是现代农业的一部分,也是现代农业走向高效、绿色环保方向的重要支撑。”省政协委员施立学近几年一直关注秸秆问题,他认为,解局秸秆之困,政府引导是一方面,最终还需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去解决,让农民主动选择。有利益驱使,农民才有动力执行。操作简单、可复制、成本低,才会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是侧重于秸秆收储环节的补贴,还是侧重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扶持,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通过多方合力形成秸秆利用的规模效益已是趋势,也是必然。

    据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于10月24日发布的《环境卫星2016年10月16日-10月23日秸秆焚烧火点周报》显示,与2015年同期相比,东北三省的火点总数由468个下降到47个,减少幅度近9成,其中吉林省的秸秆焚烧火点从去年同期的113个减少为3个。

    破解秸秆综合利用难题,吉林省渐入佳境。


Copyright (C) 2016 www.ybnyy.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吉林延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地址:龙井市工业集中区 邮编:133400 电话:0433-3265010
技术支持:延边云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吉ICP备160047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