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吉林大地,春风拂面,满眼生机,在泥土的芳香中,升腾着春天的希望。
稳中有进,稳中向优。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步伐,年初以来,全省各地早动手、早安排、早落实,围绕备春耕生产工作,统筹安排,协调推进,既做好资金物资准备,又抓好结构调整、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确权等重点任务落实,备春耕生产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种植业结构调整不放松。去冬以来,全省积极谋划种植业结构调整,年初下发了指导意见,明确今年累计调减籽粒玉米面积500万亩以上,力争实现“一减十增一促”目标。落实政策带动调整,通过落实200万亩轮作制度试点、黑土地保护试点、粮改饲试点等项目,引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参与结构调整。发展小粒黄豆、高蛋白食用大豆,种植面积突破400万亩。发挥“吉林大米”品牌优势,通过挖掘大中型灌区潜力,提高灌溉保证率,增加优质水稻面积。加强小米、燕麦、绿豆、高粱等基地建设,重点培育白城燕麦、白城绿豆、黑水西瓜等区域品牌。
农民增收是主线。坚持从“保、增、减、降”四方面发力,实现保经营净收入,增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减粮食损耗,降生产经营成本,重点围绕设施农业、畜牧业、劳动力就业创业、脱贫攻坚、玉米产业发展、庭院经济、品牌建设、乡村旅游、农村金融创新等方面,统筹兼顾,综合施策,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努力实现2017年农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省农委正在研究起草《吉林省2017-2020年促进农民增收行动计划方案》《2017年全省促进农民增收工作要点》和《关于加快棚膜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实施意见》,推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开展“两减一控”降低生产成本。积极推进绿色增产增效技术,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启动4个灌区现代化改造示范,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0万亩。
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各级粮食部门紧紧围绕“有人收粮、有钱收粮、有仓收粮、有人卖粮、有人买粮”,全力推动改革顺利实施,落实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2016年10月底,全省补贴资金发放进度达到95.3%,新玉米大规模上市前,补贴已全部发放到农民手中。新增收购库点40个,在195个收购库点落实135.6亿斤中央储备玉米收购计划,组织收储库点延时收购。引导社会多元主体积极入市收购,促进加工转化。我省出台产能5万吨以下饲料企业收购加工玉米每吨补贴120元政策,全省15户深加工企业满负荷生产,设立延伸收购库点57个,月加工转化玉米达20亿斤。
围绕要素保障抓备春耕。抓资金保障,2017年全省备春耕生产需要投入资金200亿元左右,农民自筹占60%,玉米销售进度好于预期,农民自筹能力增强。省农信部门计划投放支持春耕生产资金达到168亿元,比去年增加12%,省财政厅争取春播前将国家74.6亿元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发放到农民手中。农业信贷担保业务全面铺开,整合财政贴息、奖补政策向在保新型经营主体倾斜。2017年全省春耕生产需种约3.5亿斤。目前可供种子量超过4亿斤。
积极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年初以来,吉林省全面落实省政府确定的5万亩棚室建设任务,突出9区5线(9个城市周边和5条公铁路沿线)、10大优势产区(榆树、德惠、农安、九台、公主岭、梨树、伊通、扶余、长岭、洮南)、西部地区庭院经济,分解落实任务,确保建设任务落地。指导农民利用房前屋后空闲地,推广“庭院一亩效益园”模式,沿城市周边和交通干线布局,推广日光温室模式,结合休闲农业,推广田园综合体模式。
科技信息服务立新功。为落实“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广绿色提质增产增效技术,2017年吉林省力争基本实现化肥施用量零增长、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加大技术培训,开展广泛调研,下发调查问卷以生产问题为导向,对农民开展“菜单式”培训服务,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截至目前,全省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472期,共培训各类人员30.53万人,发放技术资料58.2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