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玉米价格下跌,但家乡表哥今年还是选择种玉米。在城里上班的孩子着急:“别人有的改大棚,有的养蘑菇,你咋还是老脑筋?”表哥听了有点不耐烦:“你们城里人就会瞎咧咧,种蔬菜养蘑菇,投入大,风险大,你光看到赚钱的,这些年赔了的有多少!哪像种粮保险,再不济也不会赔钱。”
表哥的言语中透出普通农户的无奈,种粮不赚钱,不种玉米种什么?这些年县里没少搞调整,政府推动干,企业带着干,可种什么一哄而上,产多了一哄而下,总跳不出“多了少了”的循环。这也正是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难题。时下,一些地方一提结构调整,就搞经济作物、“高大上”项目。农业产业有自身规律,各地资源禀赋不同,适宜产业不同。如果不切实际、不顾市场,家家户户都种水果、蔬菜,产出来卖给谁?前几年不少地方争相打造“花木之乡”“食用菌之乡”,刚开始一亩苗顶十亩粮,一个大棚挣几万,市场就那么大,多了价格自然会大跌,最后吃亏的还是跟风的农户。类似“果贱伤农”“菜贱伤农”的现象应该让人警醒了。
当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这不是简单的少种点什么、多种点什么,而是涵盖范围广、触及层次深的一场全方位变革。过去着力于调整生产结构,现在更注重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经营结构;过去着眼于生产力范畴,现在更注重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激活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仅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更要看广大农民“钱袋子”是否鼓起来。
农业结构怎么调?要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消费需求变化,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拓展高端供给。一个地方发展什么产业,既要因地制宜,又要眼光长远,不能只看个别农户,要看广大普通农户能否干得了、长受益。适合发展特色农业的,做足特色优势。适合种大宗农产品的,突出优质专用。跳出农业看农业,拓宽视野,加快三产融合发展。比如同样是种粮,有的地方种出专用品种,有的融入观光体验,实现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收到可观效益。
市场缺什么,农民种什么。号准市场的脉,靠一家一户不行,还要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他们应该成为现代农业的主体。现在新型主体数量是不少,但发育成熟的不多。全国175万家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超过430万户,大多规模小、实力弱,仅能满足技术需求,难以驾驭市场风险。不少企业纷纷下乡种地,有的贪图一夜暴富,不切实际追求来钱快、“高大上”项目,甚至圈地“种房子”,流转土地出现非粮化、非农化倾向。因此,要完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加快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多元化新型主体,通过合作、联合强筋壮骨,让他们在市场中真正说了算。紧密利益联结,鼓励新型主体带动更多普通农户,让农民获得更多收益。强化技能培训,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政府要转变思路,减少对市场的干预,重点加强服务,加大扶持。新型主体需要金融服务,就加大金融改革力度;市场信息服务滞后,就加强信息共享、预测预警;土地流转不顺,就搭建服务平台,畅通渠道。一句话,就是为现代农业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加快“生产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发展品牌农业、绿色农业,扩大有效供给。
让小生产顺畅对接大市场,才能让农业更有吸引力,让农民种地有赚头、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