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1985年的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施一,曾多次参与揭秘突发病毒性传染疾病传染机制和原理的工作,研究成果先后发表于《科学》《细胞》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为人们进一步了解突发病毒性传染病的作用机制及针对病毒特性研制药物作出重要贡献。
2009年,施一进入中科院院士、著名病毒微生物学家高福的新发突发病毒小组,开启了长期与突发性传染病毒“亲密接触”的工作序幕。埃博拉、H7N9、寨卡都成为团队的目标,了解它们为什么会在人体中感染、又是如何作用于人体细胞,是团队的主要工作内容。
在这场不见硝烟、不闻枪声的“战争”中,施一和同事一起在实验室中努力找寻病毒的“软肋”,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新的靶向依据。
2014年至2015年暴发的埃博拉疫情在西非国家造成了1万余人死亡,引起全世界高度关注。但是,人们对埃博拉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
施一所在团队也迅速进入这个研究领域。最终,这支起步并不算早的研究团队,成功地从分子水平阐释了一种新的囊膜病毒膜融合激发机制,并先于国际同行将文章发表在《细胞》杂志上。
据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