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市东盛涌镇仁化村在民俗生态园外围建起了蔬果大棚,为附近村民创造创业就业机会。
从无人机群到大酱体验馆
走进盛夏的延边州,千峰竞翠,万物葱茏,农业蓬勃发展的脉动扑面而来。
延边州农委副调研员郭笃宏告诉我们,两年来,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延边深入实施绿色转型、生态兴州、质量强州发展战略,加快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建设,农业发展变化多、硕果丰。
7月13日,走进龙井市东盛涌太平村,在奢香无公害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米加工厂区里,我们看到,1200平方米的新厂房刚刚封顶,施工人员们正在忙碌地铺建地面。
副总经理别海龙告诉我们,加工厂的老旧生产设备亟待更新换代,新的生产线再有一个月就能竣工投用。这两年,合作社尤为注重以科技创新来支撑后续发展。“今年,我们与无人机产业联盟和科技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引进了几十架无人机,种植基地全部实现无人机撒药、施肥、实时监测;通过卫星和可视化等监测技术,尝试建立实时数据库,以期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的目标;此外,我们的大米精深加工项目也在积极推进。”
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有助于农业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延边州注重资源整合,截至6月末,发展家庭农场4110户,规模经营土地面积达23万公顷,占全州耕地面积的60%以上。与此同时,他们加快农业品牌建设,目前,全州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总数150余个;延边大米、黑木耳、黄牛、苹果梨、小粒黄豆等地理标识农产品品牌正在打造。
地处长白山东麓的和龙市,依托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大米产业。目前,该市有机、绿色水稻种植总面积达8600公顷,产值约1.85亿元。
在艾利特有机米业公司承建的“和龙市优质水稻示范园区”里,总经理刘焕斌向我们介绍,公司现已建成428公顷有机稻米基地、1000公顷绿色大米基地。年产有机大米2000吨、绿色大米5000吨。除了大米的生产加工,企业还积极发展循环农业,拉长产业链条:稻壳经粉碎变成壳粉,制作木耳菌袋;加工时的碎米,做成米酒和白酒;米糠喂鸭,再经鸭子的过腹转化变成有机肥还田。
像艾利特这样的企业,在延边州还有许多。虽然有的规模没这么大、链条没这么长,但同样是在传统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展出了新的空间。
延边大米,是极为突出的一个亮点,已从默默无闻发展到区域新名片。延边大米协会会长沈文福介绍,当地的大米企业纷纷转型,带着品牌“走出去”。2016年,14户大米重点加工企业在全国建立了129个直销点,其中省外52个,共销售大米4万吨,中高端大米产品的销量比例明显提高。正因为如此,延边人在大米产业的发展上下了更多功夫。
在位于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的“水稻观光园”里,我们站在新搭建的观景台上远眺,在绿意盎然的稻田中,当地人用紫色水稻种出了“光东村欢迎您、生态和龙、绿色奇迹、旅游、健康、开放”20个大字。东城镇党委副书记盖静波说,观光农业项目建设之意在于赋予农业以乡村旅游的新内涵。
说起休闲农业,不得不提位于龙井市东盛涌镇龙山村的龙凤专业农场。那里的“锋山大酱体验馆”闻名遐迩,不少日本、韩国的客商慕名而来。一个“深居”山林的休闲游项目,游客多的时候,每天能达到几百人。亲手做传统大酱、辣白菜、打糕,进入稻田体验插秧,品尝地道的朝鲜族美食,一天下来,游人们玩得不亦乐乎。场主金凤山说:“以前,很多客人问我们的农产品是怎么来的。”于是,一个由特色农产品“牵出”的服务业项目落成了。
走马观花,我们对延边州现代农业发展还只是一瞥。然而在这一瞥之下,已是满目生机。
暴雨中的“巧遇”
远处乌云密布,黑压压一片,瞬间大雨滂沱……7月13日下午,当记者在龙井市东盛涌镇仁化村采访时,被突降的暴雨“撵”到一农户家。一抬头,嵌在外墙上的“仁化村七屯3-03”几个字清晰地跃入眼帘。院落红砖铺地,接一小段水泥路,左边开满小红花,右边方形菜园,门楣挂串萝卜干……好客的郑春姬老人把我们这些“不速之客”迎进屋子。
屋子非常干净。进门右侧,锃明瓦亮的洗手间映入眼帘:蓝底白瓷的坐便器,雪白的手盆,一尘不染的墙镜,崭新的洗衣机……高档洗手间,“颠覆”观者感官,让人很难和地地道道的农户家联系在一起。郑春姬老人告诉记者,这是去年秋天投入使用的洗手间,政府给建的,没花个人一分钱!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到延边视察时,当得知一些村民还在使用传统的旱厕时指出,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也要不断推进,要来个“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基本公共服务要更多向农村倾斜、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
“这都是室内水冲式洗手间,每户改厕面积3平方米,室外为三格式一体化生物处理技术……去年,整个龙井市已完成旱厕改造任务指标2200户,每户造价7100元,全市总投资1562万元!”屋檐下,一同避雨的市住建局副局长谭邵华接过话茬,谈起了“旱厕改革”。
雨停了。郑春姬老人边送我们出门边说:“院里还有个旱厕,夏天时两个交替用;等入冬了,就用室内洗手间,真是太方便了!住得好,吃得好,儿女都在外,啥事都放心!”
老书记的“鸡蛋”逻辑
8月中旬即将举办的“老人节”活动,是延边地区特有的为老年人搭建的舞台。
见到64岁的韩贞花时,她正与10多位“仁化村老年会”的伙伴们齐聚在仁化村村部二楼的文体活动室。明亮宽敞的屋里,彩裙飘飘,歌声阵阵,为“老人节”排练的节目欢乐喜庆。
龙井市东盛涌镇仁化村地处延龙图交界处,海兰江南岸,三面环山,一面环水。村部会议室墙上,陈列着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吉林省美丽乡村、“三农”工作先进村等荣誉奖牌。李月玉老人告诉记者,几年前,她和老伴相继退休,来仁化村旅游,被这里和谐的人文氛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吸引,两年前举家“扎根”于此。
交谈间,乌云散去,雨过天晴。
清澈的空气中带着一丝芬芳。我们决定转一转这个“神秘”而美丽的边陲小山村。
一尘不染的水泥村路旁,盛放的小花与民宅墙上的手绘海报相得益彰。一幅海报讲述着一段这里发生的故事:燕子自由飞翔,红色拖拉机上的一家三口人笑眼弯弯;敬老松下,年轻夫妇陪着女儿荡秋千;妻子为干完农活回到家中的丈夫打水洗漱……
山水之间,村落散发出宁静怡人之美。
沿着村路驱车三分钟,便来到仁化村的重点产业项目——海兰江民俗生态园。占地面积32公顷的园区依山傍水而建。过去的一片荒地,历经5年的创造性立体式开发,如今已“华丽转身”,成为集餐饮住宿、观光采摘于一体的休闲旅游乐土。
园区内,仁化湖观光区、龙潭人工瀑布、上岛码头、亲子拓展区、长白山奇石馆、日光生态主题餐厅、足球场、排球场、朝鲜族传统民宿村、原生态蒲棒湿地、恐龙园、果蔬采摘园,近两年相继投入运营。
在民俗文化小广场的舞台前,“辣白菜节”宣传标语分外醒目。不远处一片杨树林中,朝鲜族的酱菜缸、汉族的酸菜缸等记忆里的生活品被高高叠放,似一个个高耸的立柱,错落有致。
“缸啊、磨盘啊,都是从周边村落里拾掇来的。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传统农耕物件)都毁了。老物件儿是北方农耕文化的见证,是特意收集保存下来的,现在放在园区,还能做成一个景观。”这两年,是园区建设的冲刺期,仁化村党支部书记元永镇每天都“泡”在这儿。他告诉我们,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石一景都是按照规划精心设计和施工的,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闪失,园区承载了仁化村和周边好几个村子的发展梦想与致富厚望。
跟着元永镇,我们顺着细沙小路往西边走,一座已经封顶的大型玻璃外墙建筑映入眼帘,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内部装修。
“这是个温泉水上乐园项目,预计今年11月开业。”元永镇介绍,室内水上项目能够把园区的旅游期延长至全年。“冬季游客来了,能滑雪、能溜冰;冷了,屋里能游泳、能戏水;饿了有饭店,累了有旅店;还能顺道采摘新鲜的桃子和草莓。是不是挺好?”
聊起为何会在群山深处如此大手笔地规划出这样一个超前的产业项目时,生在农村、长在城镇、回归乡土的元永镇意味深长地表示,城乡路网等硬件设施不断完善,让他“嗅”到了转型发展的潜力和机遇。于是,跳出传统思维规划未来:将民俗文化与生态融合开发,引入多元化、可相互支撑的联动型新业态,打造休闲农业和服务业集群。
“如果把园区看作是一个蛋黄,外围的采摘园区和经济作物区就像是蛋清,最外面我们栽种的果树和林木,则是蛋壳。”元永镇笑着将仁化村当前的产业布局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夕阳中,回望这座美丽的朝鲜族村落,正如元永镇所描绘,一幅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新农村产业转型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金君的金色大“稻”
每当回忆起2015年7月16日的那个下午,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农民金君便难掩激动。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让他的家乡日益灵动。总书记关于“粮食也要打出品牌”的嘱托,也激励着这个边陲村庄里的年轻人踏上了农业产业标准化的转型路。
两年前,在金君创办的有机大米专业种植农场里,只有一个351平方米的小作坊用来加工稻米。四台老旧设备不停运转,每天只能加工30吨水稻,磨成米的品质也是良莠不齐。明明已经种出了有机水稻,可大米产品却只能卖到“大路货”的价格。
“以前我们对品牌的意识很淡薄,考虑不到质量、加工、包装这些环节。以为简单地磨成米、粗加工,卖完,就可以了。总书记的那句话,对我们大米产业的触动和帮助很大,让我对品牌认识得更深刻。”金君拉着弟弟一起,四处学习现代化加工工艺,分析中、高端大米品牌的营销模式。“那时候就觉得,当时的契机如果抓不到的话,我们就要被(行业)淘汰了。”
去年4月,金君自筹700多万元资金,扩建厂房、引进新设备。10月,一栋3层楼高、2500多平方米的有机大米加工厂拔地而起。
过去那个矗在村口不起眼的小作坊,而今变成了集业内先进工艺设备于一条龙的标准化生产线,日加工能力达到80吨。
“去年我们农场的有机水稻就是用这条生产线加工的,稻子经过十多台设备才能生产出白米。”金君自豪地带着我们参观新厂房,一楼的稻米仓储区里空空如也,二楼的生产线也已进入了“休眠期”,厂区内只剩下了淡淡的米香。
新米已售罄,卖出了1公斤15元的好价钱。这让曾经一心专注于种植环节的金君,明白了创建品牌的力量。随着农产品加工水平的大幅度提升,金君收获到了大米品质、价格、销量的齐增长。“现在,我们的大米达到了一等大米的国家标准。去年销量突破1000吨,比两年前足足增加了400多吨。”
金君还惊喜地发现,随着产品实现精细化包装,互联网、电商平台的销路也一并打开了。去年,线上销售出200多吨大米,比前年整整翻了一番。从前,只能在本地销售的大米,如今,最远的一单卖到了新疆。
曾有人劝金君,米卖光了,可以收购一些,但他却没那样做。“农场+农户”的种植模式保障了水稻的品种和田间管理方式。农产品走品牌化经营的根本,还是品质和信誉。“不够卖也不能砸了牌子,只能跟客户约定好需求量,我们以销定产。”金君说,今年农场在光东村流转了56户村民的土地,又与70多户农民签订定向种植合同,将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265公顷。
这两年,金君加入延边大米协会和吉林大米协会,将产品带出吉林,到各地去参加展销会、推介会,与大家交流品牌建设经验。去年,他的“吗西达”获得了延边州名牌产品称号,他的农场被评为延边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延边州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