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后每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均有部署要求,我省从2014年开始的几个项目县试点探索,到2015年的29个示范县引领带动,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已经全面铺开,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职业农民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起到了“提素质、促产业、创效益、保增收”的作用。
2016年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为5080万元。全省10个市(州)、42个县(市、区)承担该项目的实施工作,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5050人,其中培训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13070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1180人,培训青年农场主800人,信息管理系统培育对象申报录入人数27996人,实际完成培训人数25251人,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培训任务。
1基础性工作规范化
为切实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这项工作,省农委高度重视,制定了《培育工程管理规范》和《教师管理规范》,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日常管理和培训工作提供了管理标准;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机构、培训单位、实训基地、农民田间学校的准入标准,逐渐使培训工作规范化、程序化,确保了项目的实施质量。
培训体系建设有了新进展。各项目县加强工作协同,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新格局。
师资队伍建设有了新提高。各项目县围绕本地产业发展要求和农民培训需求,在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相关培训项目过程中,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和统筹安排教学课程,选派业务能力强、专业技术高的教师录入师资库。目前,已录入省、县两级师资1072名。
培育教材管理有了新变化。以我省主导产业教材为主,注重教材的实用性,科学性、权威性,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目前,省县两级共编写了各类实用性教材14套,极大地满足了我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材的需求。同时,鼓励各培训基地、涉农院校积极组织编写优秀实用的农民培训教材,不断充实完善教材体系。
培训手段有了新改进。围绕互联网+现代农业这一任务,努力改变培训方式和手段,加强互联网+现代农业培训能力,提高培训效果,建立了三网合一的网络培训服务系统,集信息发布、网络培训、微信推送为一体的模式,将优秀教师讲课的电子课件、生产技术动漫、专家解答等多媒体内容上传到服务器,使农民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参加学习,将移动培训贯穿于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充分发挥现代通信技术的作用。
培训方式有了新创新。省农委积极探索创新培训方式,改变传统培训模式,组织优秀青年农场主赴国外和省外进行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严格筛选参训学员,适当选择培训基地,形式多样的培训内容,探索出青年农场主认可、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的独具特色的培训模式。积极鼓励青年农场主与当地青年农场主进行交流对接,把我省优质的农产品、特产带出去。
2实施成效社会化
通过认真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民的综合素质和从业技能显著提高,带动了县域农村经济迈上新台阶,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提升了典型带动能力,农民收入明显增强。通过理论学习、参观交流、后续指导,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优秀学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各自领域逐渐成为领军人物。其示范带头作用正悄然改变着周围农民的生活。
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更加清晰。通过培训使参训学员对国际经济形势、中央文件、国家收储政策调整的新机制有了详细了解,真正认识到农业结构性调整的必然性,增强了农业转型的信心。
通过国外和省外培训学习,青年农场主学到了经验,提高了技能,开阔了眼界,增强了信心,搭建了与兄弟省份农产品推介洽谈平台。培育了一批具备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养,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和示范带动作用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经营队伍。
2017年,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指导性任务为25440人,其中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15440人,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1万人。
坚持“产教融合、创新模式、完善制度、提升质量、强化效果”的总体思路,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进一步提高培育的针对性、规范性、有效性,进一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能力和培育工作基础保障能力,抓住“人”这个核心,抓住“扶”这个关键,抓住“培”这个基础,坚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加快构建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