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欢迎您访问吉林延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官方网站!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党的十八大以来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综述

2017-09-21 10:00   来源:农民日报   阅读:

    麦子收完了,山西省稷山县稷西小麦玉米专业合作社社员吴申英总算松了口气。虽然降了几场雨,也没影响今年的好收成,他种的小麦亩产从2015年的1100斤、2016年的1200斤增加到今年的1400斤。


    夏收时节,不少农民像吴申英一样享受着丰收的喜悦。据国家统计局发布,今年夏粮总产量2810亿斤、增产26亿斤,为全年粮食丰收赢得了主动。夏粮丰收是这个生产季广袤田畴上汗水浇出的硕果,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崭新成绩单。


    粮安天下。解决13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构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即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方针,鲜明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


    各地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落实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总体部署和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要求,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加快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连续4年超过1.2万亿斤,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


    “藏粮于地”稳产能,把粮食储存在千里沃土中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让有限的耕地产出养活十几亿人口的粮食,必须把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农业部会同国土资源部,率先把106个重点城市周边、交通沿线易被占用的优质耕地和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


    严守耕地红线,既有耕地数量红线,也有质量红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地方持续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成了一大批重大水利骨干工程和现代种养基地,到2016年底,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超过10亿亩,占比达到54.7%,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


    同时,加强粮食主产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加快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目前,我国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已超过5亿亩,每亩产能提高15%以上。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一句俗语诉说着黑土地的肥沃,然而长期高强度利用让黑土地变瘦变硬了。“我们看着也心疼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孟家乡和平村农民吴景瑞说。


    几年前,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区清水塘街道办事处九塘村村民刘清莲常常面对着被污染的耕地发问:这地还能治好吗?据了解,2013年前后清水塘片区受重金属污染影响的土地有34.41平方公里。


    他们的疑问正在得到回答。


    2015年开始,农业部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以土壤改良、培肥地力、养分平衡、质量修复为重点,分类指导,分区推进,提升耕地内在质量。


    为解决黑土地退化问题,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下发《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以水土资源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耕地质量提升为重点,集成推广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提升东北黑土地地力。从2015年起,中央每年投入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东北地区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2016年东北四省区共推广各类技术措施337万亩次,包括增施有机肥110万亩、秸秆还田80万亩、深耕深松15万亩等,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提升。


    为了把重金属从稻米中“赶”出去,2014年,国家在湖南长株潭地区启动了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综合治理试点,将170万亩被污染的耕地分为达标生产区、管控生产区、替代种植区3类,对症下药。3年来,经专家评估,土壤镉有效态呈下降趋势,稻米镉含量达标率提高明显。     


    通过大规模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实施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提升,过去黄淮海小麦主产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仅有1.3%,现在多数地方达到1.5%以上,为小麦实现高产奠定了重要基础。


    藏粮于技强支撑,给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


    粮食生产的出路在科技。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部门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下力气推进种业创新,加快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比例改革步伐,加快选育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稳定在96%以上,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用种已全部实现了更新换代,粮食作物等重要产品基本上都是优良品种。


    解决瓶颈制约始终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主攻方向。农业部门加快技术集成创新,大力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和增产模式攻关,全力攻克影响产量提高、品质提升、效益增加的技术瓶颈,集成推广一批区域化、标准化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涌现出一批高产高效并重的先进典型。


    山东德州市700多万亩小麦平均亩产500多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0%以上,单产已接近或超过种植规模相当的丹麦等高产国家水平;


    甘肃过去旱地玉米亩产不足500斤,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模式后,玉米亩产达到1000多斤,2016年,甘肃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面积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35.9%,产量却占到全省粮食总产的78.2%;


    ……


    提升粮食生产科技水平的重要内容是提升机械化水平。近年来,农业部门在粮食主产区推广机械深耕整地、秸秆还田、机播镇压等农机农艺结合的新技术,以机艺融合为载体的瓶颈攻关取得新进展。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5%,小麦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超过75%。


    结构调整增效益,把粮食供给体系质量效率提上去


    “看地里的收成,我肯定走对了路。”2015年,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玉米种植大户丁桂琴调减了1000亩玉米,改种青贮饲料,她的土地正处于北方农牧交错区,按照种植结构调整规划,这一区域应调减籽粒玉米种植,扩大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生产规模。


    这些年,粮食连年增产,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但小麦产需基本平衡、稻谷平衡有余,玉米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大豆缺口逐年扩大,需求旺盛的优质饲草料供给不足。有效供给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亟待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结构,提升发展质量。


    为此,2015年以来,农业部提出开展种植结构调整,制定《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介绍,结构调整重点是要“坚守一个底线,聚焦三个重点”。即:坚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战略底线。减少无效供给,调减“镰刀弯”等非优势产区玉米面积,改种优质食用大豆、杂粮、经济作物及青贮玉米等作物;增加有效供给,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发展优质稻米、强筋弱筋小麦、优质蛋白大豆等产品;拓展特色高效供给,发展特色鲜明的杂粮杂豆、风味独特的小宗农产品、有地理标识的农产品。


    种惯了老玉米的农民,迈出改变的步伐并不容易。调不调得动,关键还是看有没有账算,有账算就愿意调。根据玉米与其他作物的种植收益差,农业部及时提出支持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2016年整合35亿元资金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其中落实粮改饲补助10亿元、玉米大豆轮作7.5亿元。


    同时,积极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市场定价,价补分离,让玉米价格回归市场。落实大豆目标价格政策,科学采价、合理测算,维护农民利益,引导扩种大豆。


    作为全国玉米生产第一大省,黑龙江玉米种植面积最高曾突破1.1亿亩。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指导服务的共同作用下,2016年黑龙江不仅“镰刀弯”地区籽粒玉米面积减少1900多万亩,而且还有1000万亩玉米品种退回一个积温带,保证了提质降水、安全成熟。


    结构调整不仅是面积增减,更是品种结构的优化,产业链条的延长,竞争力的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特色农产品,推行稻田综合种养、高效复合种植等模式,示范带动粮食产量提升、种植效益增加。


    “今年老天帮忙,亩产1200斤不是问题!”在河南省沈丘县留福镇小麦万亩示范方里,种粮大户李坤峰高兴地说,他种的优质强筋小麦,每斤收购价比普通小麦高出10%,每亩至少增收100元。2016年以来,河南省划定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区,今年全省专用强筋、弱筋小麦种植面积已发展到600万亩。


    长江流域水稻主产省大力推广“水稻+”增收模式,因地制宜推广稻田养鱼、虾、蟹、鸭等综合种养模式,稻田综合种养面积2400多万亩,每亩产出1000斤绿色稻谷、200斤鱼虾,亩效益普遍在1500元以上,比普通稻田高出1倍以上,有效解决了国家要粮、农民要钱的矛盾。


    绿色发展可持续,让透支的环境“喘口气”


    在人多地少的国情下,过去保障粮食供给,主要靠大水大肥。农业资源透支、过度开发,老路走不通,老账还要还,新账不能欠。为此,农业部门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转变种植业发展方式,推进粮食生产绿色发展、永续发展。


    2015年,农业部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提出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2016年选择200个县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试点,发挥新型主体作用,示范带动科学施肥技术和新型肥料的推广应用,实现化肥减量增效。建设600个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片,大规模开展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提高防治效果,实现农药减量增效。


    “过去好的年景下,小麦亩产也就在1000斤上下打转。”吴申英说,产量上不去主要是因为长期不合理施用化肥,导致耕地板结层达八九厘米。2016年起,他开始增施有机肥,亩均增产200多斤。“播种时深松一次30元,加上有机肥料30元,一亩地成本增加了60元,但相比于产量提高是合算的。”


    2016年,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近37%,农药使用量连续两年保持零增长,其中三大粮食作物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到14亿亩次,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5.5%,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35%以上,农用化肥用量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接近零增长,一些地方甚至实现负增长。


    为了让疲累的耕地“喘口气”,2016年,农业部启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616万亩,其中在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开展轮作试点500万亩,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严重污染区和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休耕试点116万亩,2017年轮作休耕面积扩大到1200万亩,耕地休养生息正成为一种新制度、新模式。


    巨鹿县是河北省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县市之一,地下水位低,灌溉成本高,为此他们摸索出了“上茬油葵下茬谷”的轮作休耕模式,节水增效又能实现技术性休耕。“油葵和谷子都是耐旱作物,和小麦-玉米轮茬相比每年少浇四五水,算下来一亩地能节水200-300立方米,至少增收1000元。”巨鹿县河北治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彦廷介绍。


    农业节水也是绿色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2016年农业部安排3000万元在华北、西北和西南11个省(区、市)建设11个高标准节水农业示范区,集中示范展示膜下滴灌、集雨补灌和喷滴灌等水肥一体化模式2.16万亩。在北方8省区因地制宜开展以地膜覆盖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示范推广。2017年全国小麦节水品种种植面积扩大到4000万亩,比上年增加2000多万亩。


    “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党的十八大以来,粮食连年丰收,有效供给增加,粮食仓满库盈,市场供应稳定。目前,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粮食人均占有量达到900斤,已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粮”不仅成为兴国安邦的“压舱石”,更为中国这艘巨轮扬帆出海提供了不竭动力。


Copyright (C) 2016 www.ybnyy.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吉林延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地址:龙井市工业集中区 邮编:133400 电话:0433-3265010
技术支持:延边云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吉ICP备16004720号-1